本报通讯员徐丽平
“您好,这里是椒江区下陈街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请问您最近有外出经历吗?”
“您好,请问您返椒前提前和社区报备了吗?有没有核酸检测报告?”
……
1月13日,在椒江区下陈街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下陈防控指挥部)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区域协查和高危管控组小组长徐双和同事们正忙着拨打电话,并将信息汇总、制表、上报。
徐双和同事们被称为防疫中的“数据排摸员”。
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去年11月5日晚9点,区域协查和高危管控组小组长徐双的手机震动起来,大数据显示有一位大伯从大连风险地旅游回到下陈。他立即电话联系该人,但对方极不配合。
第二天,徐双马上联系下陈各大旅行社,找到大伯报的团。经过调查,大伯虽然路过风险区,但只是机场转机,且转机已经超过14天追溯期。后经核酸检验确认为阴性,排除了风险。当徐双他们打电话给大伯告知结果时,大伯这下理解了,也表示了感谢。
“虽然他没有风险地旅居史,但其名下手机号存在风险地漫游情况,我们的工作人员仍然会电话核实,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把广大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不漏一人。”徐双说。
“我们的工作没有时间概念”
“我们这里的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大家手机、电脑都是24小时不离身,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后半夜,只要一来推送表,全员都要开始打电话、报表。”徐双说。
有一次,晚上11点40分数据下来,徐双打电话排查。对方是位女士,第一反应电话那头是骗子,非常不配合。“当时觉得挺委屈的,我们每天打电话打到耳鸣,说到口干,得到的是居民的不理解。”徐双说,“但事后想想,就像一位居民说的,如果不是骚扰电话,谁这么晚还打电话!”
半夜打电话排查,对于徐双和同事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疫情防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徐双不仅自己打电话排查,还要将大量号码立即分配落实到组员,大家一起第一时间将其中数据逐个筛查,杜绝无效数据,确保不漏一人。
让组员们欣慰的是,大部分居民都很支持。
家住下陈铭豪花苑小区的一位居民,其父亲在上海某医院住院,当时上海个别区域属风险区。他几乎每天都来指挥部沟通了解情况,怎样做到避开风险区。
“他们工作也很辛苦,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隐瞒,不给他们添麻烦。”该居民表示,一直到上海解除风险区后,他才去上海看父亲。
15分钟内精准排查,1小时内数据落地
只有更快掌握疑似感染者的行动轨迹,才能尽早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我们要求从接到数据的一刻算起,15分钟数据排查,15分钟精准排查,尽量1小时内数据落地。”徐双说,因为晚1分钟,病毒便有可能多“逍遥”1分钟。只有更快掌握疑似感染者的行动轨迹和接触人群,才能尽早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徐双习惯性地在下班前把工作要用的工具包收拾妥当。晚上睡觉时,从里到外的衣物也要放在床边伸手够得着的地方。这也是许多区域协查和高危管控组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