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诸葛晨晨文/摄
提笔再出发
近日,记者在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见到70后孙尚君,他在该校担任美术老师兼职书法老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平桥镇中心小学是省级书法实验基地,学校专门在教学楼腾出一层楼,开设了多间书法大教室用于教学。记者在一间教室里找到了孙尚君,这里也算是他的“办公室”。案头的毛笔沁满了墨汁,桌上堆叠了各类碑帖,还有零散的宣纸。当天上午没有课,孙尚君利用休息时间,见缝插针练上几笔。
孙尚君自幼受学校老师影响喜欢写写画画,后来潜心学习美术,习字这项爱好一直断断续续,未能坚持。直到2005年,孙尚君调入平桥镇中心小学,最初负责美术教育,后来加入学校“文溪书法社”,每周跟随书法专职教师陆修忠练习书法,才重新拿起了毛笔。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尚君的书法进步很快,在省、市级书法大赛上收获丰盈,如入展台州市第二届临帖展、台州市第四届书法大展,摘得浙江省教师兰亭奖三等奖等。
不过,孙尚君一直视自己为书法初学者,“平日经常临习法帖,但以前没有老师指点,全靠自己摸索,所以对书法只得其形,不得其法”。他也重新审视自己,习书不再是调剂生活的业余爱好,而要朝着专业的方向努力。
功到自然成
2014年开始,孙尚君先后问道于杨雯、张羽翔、范振海等诸位书法名家,转益多师。
当代书法创作以行草居多,但孙尚君选择专攻隶法,在汉隶经典《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石门颂》《西狭颂》等碑帖上做了较长时间的探索。“隶书入门容易,但想要提高很难,需要潜下心来细细揣摩、深入锤炼。”
在消化多个碑帖后,融合取法,渐有收获,孙尚君开始经历从临到创的过渡。
采访时,孙尚君翻出往日的临创书作,回忆二次创作过程,眼神、语气自然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在孙尚君看来,创作书法的神奇之处是可以对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择机置换,创作过程充满了排列组合的无限可能。“不过,根据当代人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创作,首要前提是把字练标准。”
在常年如一日的习书过程中,孙尚君形成了打小稿的书写习惯。平时,他在网上字典搜索各类字体,遇到心仪的就截图保存,打印出来制成字帖反复书写,练习的同时,不但能仔细解剖每个字的结构笔法,也练习了字与字之间的行气章法。每晚,他会“复盘”每天的习作,认真总结每一个字的得失。他所期待的是,自己终有一天也能创作出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
自然出新,功到自成,不知不觉间,孙尚君的书法作品的面貌不断衍变。
字字有情性
2019年某日,孙尚君在三州乡老家帮忙做农活,兜里的手机响起了短信提示音。点开短信,他头脑突然一片空白,还未细想,眼泪夺眶而出——他收到了作品入围第12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官方通知。
2019年对于孙尚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隶书作品《程俱常山诗》入选“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同年,他又一鼓作气备战第12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凭隶书《子虚赋》(局部)入展,从而一举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掺杂个性,自成面目,才能在人才济济的国展中脱颖而出,这实属不易。孙尚君选择投稿《子虚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决定。多年来,他已经开始多次临创、创作这篇汉大赋经典,为查找合适的替代文字提前做好了功课。
这部由司马相如创作的经典之作气势恢宏、词藻丰富、描写工丽,其所承载的华夏文明正大气象和民族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孙尚君。“《子虚赋》文本内容与大尺幅作品的气势契合,因此,我就确定书写此文本投稿。”
准备工作就绪后,孙尚君提前三个月投入创作。通过长时间的临摹与思考,以及范振海、汪永江等书法名家的指点,他的作品在整八尺有色宣纸上书写,借鉴金文的大小疏密有致,字尽量写得敦厚粗壮,试图用鲜于璜的运笔务求统一,增强书写的节奏感。
多年来,书道途中艰辛历历在目。对于能够成功入围国展,孙尚君感慨:“我想这既是对自己书学理念的一个检验,同时也是对我的激励与鞭策。”
如今,他依旧继续研习,细细揣摩古人留下来的汉碑、摩崖石刻、竹木简墨迹,通过汲取丰富的笔法,提高对汉隶的认知。
近来,孙尚君又专情章草,在刚举行的天台第三届书法小品展上,他以章草书写了一组寒山诗书作,展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精致的笔触。
孙尚君在书画领域多年探索,也得到了平桥镇中心小学的认可,他从美术教师到兼任书法教师,开始更多地投身于书法的传承与传播,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书法学习中来。
在三尺讲台上,他发挥特长,为学生营造浓重的书法学习氛围;在天台县书协、学校组织的书法交流活动中,他会向书友同仁无私分享学习心得。“书法由爱好到成为我的工作内容,一路我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