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伟华文/摄
在黄岩西部山区宁溪古镇,“老善火烧店”就坐落于钟楼路上。这几年,这家店成了“网红”打卡地。
皮儿薄,馅多汁,味浓香……舌尖上的美食“宁溪火烧”,香飘街巷,穿过悠悠岁月,勾起许多人的美好回忆。
一
在春寒料峭里,我们一行人寻访“老善火烧店”,此时已到吃午饭的光景,店门前,人们行色匆匆,不少顾客在驻足观望或购买火烧。
有一对老夫妻正忙碌于店堂里,丈夫在用心制作火烧,妻子在热情招徕顾客,每天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旺季,前来买火烧的顾客,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大多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众多的回头客,引来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店主名叫王金善,小个子,不苟言笑,身着一件朴素的上衣。店面是一间小小的木头屋,内部陈设简陋却整齐有序。木板的风化程度,足以读出它经历的沧桑岁月。
“我7岁时就开始卖火烧了。爷爷王启培、爸爸王台仓都会做火烧,经常听和看,无形中受到影响,我从小就知道怎么做火烧。长大后,我逐渐领悟到‘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这个道理,也就更努力地去学做火烧了。”王金善说。
二
在宁溪,很多人都有吃火烧的习惯。
早年,一些山民逢年过节,就喜欢到王金善这里买火烧,一饱口福;还有一些人下田干农活,家里人会送火烧过去,作为充饥的食物;还有一些山民家里盖新房,也会买火烧来招待建筑工人。
改革开放后,春风吹绿台州大地,也吹进了山区老百姓的心里。当王金善看到当地吃火烧的人越来越多,按捺不住兴奋之情,开了一间火烧店。他记得,那时候一个火烧卖3分钱,“都是有钱人来买的”。
至今,他的店已经开了40多个年头。而火烧的价格,也由最早的每个3分涨到现在的每个3元。
王金善家的火烧世代相传,已有100多年历史,逐步发展成为宁溪美食的老字号。因吃起来又脆又香,而且便于携带贮藏,深受山区村民喜爱。随着“老善火烧”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它已成为当地优秀旅游商品和节日畅销美食,并入选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金善的妻子名叫黄雪娟,1972年两人结婚后,她就跟着丈夫学做火烧,一直到现在。每天一大早,这对勤劳的夫妇就会推着小车从家里出发,车上装着面粉、肉和油等一些制作火烧用的食材。夫唱妻和,小日子其乐融融。
三
问及如何制作火烧,王金善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自家的火烧都是现包现烤的,烤好后味道特别香,肉眼可见皮儿薄。
他制作火烧用的原料,一向是上好的白面粉。经过开水烧烫、温水揉匀后,白面粉就会焕发出别样的光泽。王金善首先用酵种(俗名糕娘)对面粉进行发酵,再加少量的碱,这样制作出的火烧,口感才会松软;接着,拌入油酥,与发酵好的面粉搓揉成团,再用咸肉(肥膘)拌葱末作为馅;将它们逐一压扁,再制作成一只只圆形的火烧,并在表皮涂上一层喷香的糖饮,撒上芝麻;最后,将它们贴在炉壁边缘,用木炭烤熟。大约5分钟后,火烧就会出炉。这样制作出来的火烧,咸淡适中,香味浓郁,外酥里嫩,又有嚼劲。
看着王金善的整个制作过程一气呵成,刚出炉的火烧,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不已!一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真可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王金善制作的火烧外表金黄光亮,纹理呈石榴状,口感外酥里嫩,层次感强。这除了依赖于他平日里苦练的揉面手艺外,还得益于祖辈传下来的过硬技艺。
他在立足传统火烧制作的基础上,还对火烧的配方和做法进行了改进和提升。他家火烧之所以好吃,无非是这几个原因——食材用料新鲜,烤制火候掌握得好。这些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更需要积累多年的经验才行。
在炎热的夏季,火烧更是供不应求。许多人早上烧煮了白粥、绿豆汤,中午下班时,就顺路捎带几个火烧回家搭着吃,既省时又省力。在旺季,山民买火烧基本要赶早预订,否则一饼难求。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跨越百年的宁溪火烧,在邀我们奔赴一场舌尖盛宴。它在带给我们一场味蕾盛宴的同时,更是让人感叹传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