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乡贤詹耀良

图为近日詹耀良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詹耀良,1946年7月出生于上海,祖籍临海白水洋界岭村,知名旅港乡贤。香港詹氏有限公司、耀达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浙江省商会副会长、香港浙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改革开放后,詹耀良心系故乡、情报桑梓,在台州累计投资70多亿元,创建了18家企业,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年创造税收上亿元,累计为家乡捐款捐资逾3000万元,被称为香港台州两地经济文化往来的使者。今年3月,詹耀良获评“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

本报记者张 超/文 李明锦/摄


从詹耀良的办公室望出去,映入眼帘的是台州市民广场,再远眺,便是台州繁华中心CBD,一片高楼林立,一片欣欣向荣。

“几十年前,我就看好到台州发展,但没想到,会发展得这么好!”望着窗外场景,这位已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感慨万分。

33岁前的詹耀良,开拓创业,是在香港商界声誉渐隆的“手套大王”;33岁以后的他,情报桑梓,是香港回乡兴业的开拓者。

从临海第一家外资生产企业,到台州第一家合资的工业企业,再到台州第一家大型商场和五星级酒店……詹耀良的人生履历里,创造了诸多的“第一”。

自1979年踏入内地那刻开始,至今,他已经为香港和内地经济文化往来奔波奉献了近半个世纪。他是商海的弄潮人,是慷慨的慈善家,更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 1950年,4岁的詹耀良随父母迁居香港,饱受战火摧残的香港此时正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詹耀良的父亲詹志山,早年在上海时做手套生意。初来乍到,一家人几无立身之地,詹志山不得不做起老本行,办起手套厂。由于销路不畅、竞争激烈,几年惨淡经营后,1958年,手套厂破产,原本清贫的家庭愈发陷入困顿。

詹家兄妹一共12人,詹耀良排行老三。看到家里困难,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就用自行车载着自家手套,挨家挨户推销,如果有店铺买上十几、二十双的,就是笔大生意。但更多的时候是费上一大堆口舌,却没卖出去一双,碰到冷眼更是家常便饭。

到了晚上,他就跟着家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做手套,裁剪、缝纫、整烫,针织的、皮革的、塑胶的……一副副手套经他稚嫩的双手后,竟然也有模有样。

总结那段时光,詹耀良说,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培养了他坚毅的品质和不服输的性格。

高中肄业后,詹耀良开始追随父亲经商。他想把事业做大,就和大哥荣良携手创业,租了个40平方米的房子当车间,招来十几个工人,手套厂就这样开工了。

开业第一年,兄弟俩经验不足,只要是订单就统统拿下来。结果,单子多到来不及做,最后被罚违约金,亏了老本不说,还欠下累累债务。

1960年代末,香港结束社会动荡后,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推行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狮子山下,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厂房和挑灯夜战的工人。

1968年,詹氏兄弟重启炉灶,办起一家有一定规模的手套厂。一次,一个荷兰客户看到他们的样品后,连连称赞,就拿了小额的订单给了他。

第二年,大量订单飞到詹耀良手中,一年内,詹耀良便还清了债务,生意就这样走上了上坡路,手套远销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地,到1970年,更是一度供不应求。

随着经济腾飞,香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此时詹耀良的手套厂也成为全港龙头厂家,工人最多时达2000多人,并在孟加拉、菲律宾等地投资设厂,他被人称“手套大王”,在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2】1979年,一场春天的故事拉开帷幕,封闭许久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向世界敞开怀抱。

由于生产要素短缺,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亟须引入大量外资。虽然市场放开了,但因为投资环境差、政策不完善、前景不明朗,很多人持观望态度,对是否来内地投资犹豫不决。

百废待兴之际,香港同胞敢为天下先。1979年,美心集团在北京签下内地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拉开了内地引进外资的序幕。

在香港,刚过而立之年的詹耀良也坐不住了。

当时香港各行各业都发展很快,员工人手严重不足,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詹耀良早就萌发了去内地寻找发展机会的念头。

1979年,在港宁波籍的朋友邀请他一道去广州参加宁波市招商活动,詹耀良从香港坐飞机到了广州,再次踏上已经阔别近30年的土地。

在与宁波外贸局接触后,原本只想过来看看的他,仅花了一天工夫,就定下要来宁波生产。

受政策限制,那时来内地投资主要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很快,一批原料、辅料就发过来,由宁波方面代加工5000打手套。

1980年,詹耀良正式到宁波投资手套厂,这也是他第一次回到浙江。

当时在宁波搞来料加工的,一共才两人,其中一个就是詹耀良。詹耀良不仅是宁波第一个从事手套加工的港商,在全省也是第一个。


【3】来宁波了,离台州就近了。

1980年,临海统战部、侨办的领导来宁波找到詹耀良,邀请他回乡看看。

故乡,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因为常听父辈提起,却始终未能谋面。

“当时,我真切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于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作为在外多年的游子,我觉得此时正是回报家乡的时候。”

次年下半年,詹耀良一人从香港坐飞机到杭州,再转车到临海。

从杭州到临海要翻过两座大山,那天,一路雨雪纷飞,汽车在山路上不断盘旋,足足开了11个小时。虽是大冬天,詹耀良还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那时的临海,有的只是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楼房,连间像样的厂房都没有,家乡的落后凋敝深深震撼到詹耀良。

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这里有做事创业的空间。

詹耀良决定先投30多万元港币,创立临海市精美手套厂做来料加工。这家厂成为临海第一家外资生产企业。

当时办厂非常艰难。不仅交通不便,通讯和物资也极度匮乏,生产手套的所有工具,包括针线,甚至一张贴纸都要从香港运过来,而且内地通讯还依靠打电报,虽然当地政府为手套厂接了一条长途专线,但打电话到香港依然很难,“说话需要很大声对方才听得到,外人看来,好像在吵架一样。”

香港的同事和朋友都觉得很难理解,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还会去内地投资?

好在内地人力充足,生产成本低,在詹耀良的精心打理下,手套厂生意蒸蒸日上,成为当地明星企业。很多人都愿意进来工作,就连县领导也经常带客人前来参观。

1986年,一个在临海创业的企业家托人找到詹耀良,希望他能出钱投资他的乡镇企业。

这个企业家大学化工专业毕业,湖南籍,1976年,他来到临海创办了尤溪有机玻璃厂。在他的经营下,有机玻璃厂办得有声有色,因为要扩大投资,他想到詹耀良。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一起创立了台州第一家合资的工业企业——临海有机玻璃厂,主营纽扣业务。由于当时国内企业产品出口比较困难,詹耀良就利用香港自由贸易港的便利,帮助企业把台州的小纽扣卖到国际大市场。

这家企业就是伟星集团的前身,这个人叫明丕白,也称为“伟星之父”,他也成为詹耀良的至交之一。


【4】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两地往来越发频繁。詹耀良在内地的事业蒸蒸日上,投资版图也一年比一年大。

1992年春天,总设计师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往日的边陲小渔村成为举世瞩目的热土。

第二年,临海市首次把招商引资会议开到深圳。招商团的领导和詹耀良见面,询问他有没有意向再投资家乡,并告诉他临海市政府想另找地址新建大楼,要把原先的政府所在地卖掉。

听到消息,詹耀良十分心动。他早就想在家乡干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买下土地就可以加大在家乡投资的力度。

当天下午,他就和临海市政府签了协议,以每亩100万元的价格购得临海老市政府所在地23亩(合15000多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并负责建设新的临海市府大楼。

当时,临海房价也不过几百元一平方米。正值香港回归前夕,不少人对中央政策心存顾虑,对詹耀良豪掷千万的这个举动更表示不解,纷纷提醒他,内地投资要谨慎。

“我不是没有担心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顾虑。”詹耀良说,投资家乡,就算有风险也值得,“更何况,我对内地发展有信心。”

跟年少时做手套生意一样,詹耀良性子中有一股倔劲,认定了,就要做,别人越不看好,就越要把它做好。

两年后的1995年12月,临海新市府大楼落成。

此时,詹耀良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投资1.1亿元,在临海老市政府所在地建造一座5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和公寓。

众人再一次不解:以当时临海的人口数量和消费能力,撑得起这么大的商场吗?

“当时就连颇有商业头脑和眼光的明丕白先生也跑来质疑:这么大的商场做多少生意才能盈利?我跟他说,要日营业额20万元。”詹耀良回忆说,“明先生十分惊讶,认为一天销售20万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好在,另一名老友区达雄对他表示支持。

区达雄是广东中山人,原本是来宁波寻根的,随着詹耀良来了一趟台州后,他也生发出要在这里投资创业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投资这个项目。商场名也从两人名字中各取其一,叫做“耀达”。

在质疑声中,1996年12月,商场破土动工,两年后的1998年12月26日,耀达商场在当时临海最为繁华的回浦路上正式开业。

有人预言,“商场不出几个月就会倒闭”,以至于一些供应商都不愿意赊销。

詹耀良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自己掏钱先买货再销售。太太詹陈桂连也给予他充分支持,和他一起全国各地跑市场,谈合作。商场里不少高端洋气的服装品牌,就是她引进的。

詹耀良还把香港商场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带到耀达商场。

当时,临海的商店是国营百货公司占主流。“百货公司灯光昏暗,柜台封闭,服务员都是坐着和顾客做买卖,有时买东西还要看他们脸色。”

詹耀良决心要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商场里的灯光要打得十分亮堂,其次,设立开放式的品牌专柜,每个专柜都配服务员,让服务员从柜台后面走出来,笑脸迎客,还要主动热情地推销产品。

开业那天,商场外挂满条幅和热气球广告,三道大红色气球拱门在门口一字排开——现在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宣发手段,那时还十分罕见——商场内外更是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第一年,耀达商场的营业额便达6000万元,过年的时候日营业额甚至超百万元。这是台州第一家大型综合商场,也是那时全省单层营业面积最大的商场。从此,耀达百货成为了台州家喻户晓的品牌。


【5】从历史的维度上看,当年詹耀良兴建耀达商场对于临海的意义,远不止提振商贸经济那么简单。

正因为他的大胆决策,让当时临海市政府“一旧换两新”的思路得以成行,也由此拉开临海城市向东发展的序幕。

詹耀良的商业眼光不止于此,耀达的经营开始从单一的商业零售转向房地产业。

1998年底,他在耀达商场楼上投资兴建的“耀达公寓”竣工交付,因为楼起半空中,绿化程度高,好似一座“空中花园”,一经推出便十分抢手,半年多时间,243套商品房就销售一空。

2001年,台州撤地设市已经7年,但城市面貌依然落后,中心城区缺少一个气派的酒店。社会上希望建设一个四星级酒店的呼声很高。

从来没有涉足过酒店业的詹耀良,顶住巨大压力接下这个项目。他的前瞻眼光也再次显现出来。

詹耀良认为,未来台州的商贸往来只会越来越频繁,“不如一步到位,造一家五星级酒店”!

然而,因为造价成本近6个亿,酒店又地处新区,银行都不敢向他贷款。詹耀良只能从香港带着真金白银到台州,自己投钱造酒店。

2005年7月,高29层,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台州耀达国际酒店开业,这是台州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落成后立刻成为台州东商务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刚开业时,酒店生意不算太理想,但在稳扎稳打的经营下,一年好过一年,四五年后,便开始盈利。十几年过去,这家酒店的营业额依然稳居台州前列。

2011年和2013年,耀达两家五星级酒店又相继在黄岩和温岭开业,至此,形成三家五星级酒店连锁的布局,引领了台州高端酒店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耀达国际酒店和后来落成的黄岩耀达酒店,均捧回了国内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在业界是不多见的。


【6】血脉系深情,爱心涌香江。香港历来有“慈善之都”之称,香港商人也一直用行动向世人诠释何为兼济天下。

詹耀良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他俭朴的生活与他的财富不太相称。他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食,只求吃饱;衣,只求够暖;行事,不讲排场。他说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詹耀良的眼中,哪些是最需要钱的地方呢?

2019年8月份我市遭受“利奇马”台风袭击后,詹耀良第一时间发动香港台州同乡会捐款捐物;2020年初,内地遭受疫情,虽然耀达在台州的酒店业、零售业也遭受重创,损失达数千万元,但他依然慷慨解囊,捐赠90万元用于各县(市、区)专项疫情防控。

不过,最让詹耀良费心,且最舍得花钱的,还是捐资办学。

“办实业是需要钱的地方,捐资办学也是需要钱的地方。这是一种没有金钱回报,但比金钱回报更有价值的投资。”詹耀良说,他投下的是金钱,得到的是人才,投资的是现在,收获的是未来。

对家乡教育的投入,詹耀良更是慷慨不吝。

1983年冬天,詹耀良回到老家白水洋界岭村,村里的小学让他大吃一惊——简陋的矮房没有窗户,雪后的冷风直吹正在上课的孩子。

他当即给界岭村捐助了5万港币,建造一所新学校。1985年下半年,学校建成,詹耀良以其父亲的名字将学校命名为志山小学。

学校落成那天,詹耀良带上年幼的子女一起参加。他对7岁的儿子说,大学毕业后要来这里教上几年书。

“虽然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来这里教过书,但在当时,我真的很希望自己以及家人能为改变家乡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詹耀良说。

1989年,他又遵照父亲嘱托,将父亲寿辰的礼金悉数捐给家乡的界岭小学,又捐赠4万元建设宿舍和综合活动楼,对界岭小学的捐赠前后达32万元,让这所破旧不堪的山村小学得以换新颜。

台州中学是台州最好的中学之一,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都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校舍十分破旧,1992年,詹耀良拿出100万元,以父亲的名字,建造了设备先进的志山教学楼。

如今,台州各地很多学校都出现“志山楼”,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詹耀良捐建的。

几十年来,詹耀良陆陆续续地向家乡的学校捐了2000多万元。2001年设立的“台州市优秀教师奖励基金”、2005年设立“爱心助学基金”、2013年设立的“秀希助教基金”、2015年出资500万元支持黄岩樊川教育集团建新校区等,都是詹家兄弟在捐资助学上的殷殷爱心。


【7】“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2019年5月29日,在台州学院音乐厅,詹耀良太太詹陈桂连女士以一首深情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拉开了慈善音乐会序幕。

这是“詹耀良詹陈桂连伉俪教育基金”捐赠仪式现场。当天,他们为学校捐款1300万元,参与创建了台州大学发展基金。

台州学院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台州师专,2002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多年前,詹耀良就以“台州学子助学金”形式,每年资助学校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传为美谈。

2019年5月,听闻台州学院要创建台州大学,詹耀良欣然决定要出一份力。他把几十年来最大的一笔捐款给了家乡的学校。

“外面好的大学,有的是人出钱出力,但台州学院,我们台州人不支持还有谁支持呢?”詹耀良更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能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伸出大爱之手,贡献力量。

除了出资,他还为台州学院升格奔走呼告。

半年后,就台州学院申硕事宜,詹耀良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台州是我的家乡,我对家乡情深似海,回报桑梓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我被学校谋求跨越的强烈愿望所感动,愿为学校发展尽绵薄之力……”

寸寸丹心,炽热感情溢于纸上。

信件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批示,省教育厅也专门回信表示感谢。

一年后,台州学院申报的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硕士学位正式获批,这与詹耀良信中所提相符。台州申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台州人的城市大学梦,近了。


【8】祖籍台州,长期生活在香港,詹耀良对两地都饱含深情,并一直致力于扩大台州和浙江在香港的知名度。

1993年,詹耀良将在香港的台州乡友凝聚起来,成立了香港台州同乡会。成立之初,主要是联谊,人数不多,五六十人。同乡会在香港举行“香港·台州周”,并为台州在香港的招商引资以及台州各县(市)成立香港同乡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8年,詹耀良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加入到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浙联会),长期担任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并于2015年至2019年期间,任浙联会会长。

通过浙联会,詹耀良广泛参与促进内地与香港交流。那段时间,也是他往来两地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来回三四次是家常便饭,因为一年里飞行次数太多,航空公司给他升级了VIP白金卡。

詹耀良认为,社团不能只限于联谊,更要积极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为“爱国爱港”力量发声。

2014年7月,浙联会等香港社团共同发起的“保普选反占中大联盟”,詹耀良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协调组副组长,成功组织了2600多名浙江籍乡亲参与活动。在和平普选大游行中,年近古稀的他走在游行第一线,冒着酷暑为香港爱国人士发声。

促进两地交流,不仅需要这些爱国人士,更要培养年轻骨干力量。詹耀良有意识地扶持浙联会青年委员会的壮大,培养香港浙籍青年,提升香港青年国家意识。

2018年暑假,由浙联会主办的“2018香港青年浙江行”举行。在团长詹耀良的牵线搭桥下,数千名香港青年学生前往内地多个城市交流学习,在台州,参访了风景名胜、企业、学校等,多角度体验台州人文风情与发展现状。

“通过参观考察,香港青年切身感受祖国的历史与发展,在未来才能更积极地投身两地经济文化建设,实现自我价值。”看到青年们收获颇丰,詹耀良异常高兴。


【9】时光荏苒,岁月鎏金。那个曾经壮志满怀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从香江畔,到台州湾,踏着时代之潮、改革大潮而来,詹耀良已经为两地事业奔波服务了近半个世纪。

今年春节后,詹耀良又从香港来到台州,因为疫情原因,这次要在台州长住半年之久,是他近年来在家乡呆得最久的一次。

每天6点起床,洗漱,锻炼,而后处理事务,午休后继续忙碌,一般在晚上11点前就寝。忙完后,或会见老朋友,或到处走走看看,附近的市民广场、青悦城等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对在台州的生活,詹耀良已经十分熟稔且自在。

“我生在上海,长在香港,但没有忘记家族的根在台州,在临海。”詹耀良说。

就在采访前一天,他又去了次白水洋,之前被他婉拒而搁置的詹氏祖居事宜,如今又提上日程。

“这几年,我才稍微有点闲下来。”詹耀良说。

但詹耀良在台州的事业并没有停步。去年底,耀达在白水洋拍下一块地,准备为老家建一座大型商场。

“这么多年来在内地的投资,有没有失败过?”

“有,失败是难免的,但是和成功相比,这点失败算不得什么。”

“为什么每次重大决策面前,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我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看到的是国内市场的信心。”

从手套到纽扣,从纽扣到商场,从商场到房地产,从房地产再到酒店业,詹耀良似乎总能走对每一步。

但事实上,在投资许多行业的时候,他也跟很多人一样,要面对诸多风险和困难:国门初开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跨界新兴行业的陌生无助感,旁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银行不给贷款,供应商不发给货……

可以说,每一步,他都在负重前行。在压力和风险面前,有的人会退缩,会害怕,但有的人会把压力和风险变成前行的动力,詹耀良属于后者。他成功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历数詹耀良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节点,似乎和年份“8”特别有缘——

1948年,父亲创办手套厂;1958年,父亲的手套厂倒闭;1968年,詹耀良的手套事业迎来转机;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1988年,从香港搬到东莞的手套厂投用;1998年,临海耀达商场开业;2008年,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8年,组织香港青年浙江行……

仿佛每十年,他的人生就会遇到一次转折或提升。

不难发现,这也是和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个人前途总是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我一生都是一个幸运者,人生有一次创业已属不容易,而我却有这么多次成功创业的机会。我做过的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既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我的事业,也是故乡台州成就了我的事业,我理所应当报效祖国家乡。”詹耀良说。

2022-04-2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43842.html 1 3 乡贤詹耀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