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就是抓发展。近年来,路桥区围绕创建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深入实施“红动商都、全域争先”提升行动,重塑变革型组织,全面推进乡村共富党建联盟、街社善治党建联盟、产业链党建联盟等,构建“党建+产业”组团发展新格局,高水平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区域样本,为打造共同富裕排头兵、民营经济创新区、现代宜居新商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报记者葛星星文 路桥区委组织部供图
在路桥金清镇,由19个村抱团形成的路桥滨海产业园,17幢厂房已经结顶。该镇联盟村党总支书记沈心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以原来的14多亩村留地入股,不仅一次性得到发展资金,厂房出租后预计村集体每年还有50多万元的分红。
路桥不断强化联盟牵引力,在农村构建“一联三团”新模式,在城市重构“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组织体系,在企业建强“组织链”带动“产业链”,全域党建联盟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党建短板弱项进一步夯实。
推行“一联三团” 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之路怎么走?路桥把主战场放在了乡村。通过“三路三桥”这个着力点(村办市场之路、资产经营之路、乡村产业之路,金融之桥、机制之桥、乡贤之桥),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进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实现“村村百万、户户就业、人人分红”。
近年来,路桥基于全域流转、五村联片、飞地抱团等经验,全面推行全域党建联盟引领“乡村组团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乡村共富路。
目前,该区已建成28个党建联盟,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路桥区联动片区组团、飞地抱团、强村带团,构建“一联三团”新模式。2021年,路桥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位列全市第一。
路桥蓬街镇农保田比例接近92%,由于长期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全镇36个村里,还有10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百万元。
为了腾挪发展空间,去年,路桥成立了全域土地保障专班,对10个镇街道全域土地盘活进行摸排,挖掘零散资源,规划抱团项目。蓬街镇由此迎来了新项目:计划在南新市村整合用地211亩,用于发展小微园区,预计建成后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万元。
“村村百万”,让越来越多像蓬街镇这样的乡镇增添了发展劲头。路桥全域土地保障专班探索各个村零散用地入股,成立市场化的村集体经济联合体,由区级国资公司运作的共富发展新模式。眼下,该区正在谋划实施12个村的“飞地”抱团项目,今年还要全面启动年收入低于100万元村的“飞地”项目。
打破镇域、村域限制,创新模式,激活的是乡村零散、沉睡的发展资源。在新桥稻香果园田园综合体,周边7个村集中流转5000多亩土地,引入了4家规模农业企业,落地千万级农业项目7个、总投资1.8亿元。从流转前到2021年,4年时间就让7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了1470万元,翻了一倍,平均每个村增加了200多万元。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路桥还开展“红色数智金融助富”三年行动,自主开发数智金融助富大脑,对农村居民收入进行精准画像:年收入20万元以下为黄色、20万元到60万元为蓝色、60万元以上为绿色,再根据评估结果跟进相应的服务。力争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以内。
深化党建网格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临近“五一”小长假,峰江街道兴峰社区的网格楼幢长和网格员都忙着“扫楼、扫街、扫村”。
“兴峰社区人口集聚、防疫任务重,我们构建了四级党建网格,发动了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一同开展防疫工作,排查重点地区返乡人员,并加强佩戴口罩和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兴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胡荷琴说。
在峰江街道钟洋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戴星洪带着他的网格团队成员进行“扫村”。“我们村外来人口多,周边又有不少园区和企业,网格管理工作向来不轻松。不过,自从党建网格实体运作起来后,压力就减轻了很多。”
大伙口中说的“党建网格”,正是路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一大创举。近年来,路桥在实行“全科网格”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即在网格基础上全面建立党小组,党小组在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每个工作组吸收5至9名成员,分别为村“两委”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优秀青年、村民代表等。
在路桥街道古街社区,依托“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多跑路,社会治理实现高效处置。居民在线反映社区大事小情,提交的问题由网格长下发到网格员手中,网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答复或处理,问题上报人对处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线上线下联动治理,大大缩短了信息收集上报和任务指令下达的时间,也让每件事都实现了可跟踪、可督办、可追责。
疫情防控以来,路桥又进一步优化构筑了村社“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成员-联系户”的四级网格塔群体系。以峰江街道为例,24个村社组建了136个党建网格、812个模块编组,有更多的党员、村民代表等基层中坚力量充实到网格队伍中。
同时开展“小区吹哨、党员报到”行动,明确社区大党委成
员单位全体干部到小区报到,形成“小区+机关单位”联防联控格局,快速解决各小区疫情防控力量不足问题。目前,路桥6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共下沉5862名党员干部,覆盖全区75个小区。
根据各小区党组织特长及防疫需求,党员干部实行小组作战模式,按照2至3人一组,组建了严防死守的“守门小组”、全面消杀的“安全小组”、逐一排查的“信息小组”、主动服务的“服务小组”等多个临时党小组,确保下沉党员既能各司其职,又能通力配合。
探索产业联盟 赋能企业融合发展
今年,一个由路桥上海商会投资51亿元设立的“台州汽车产业智谷”返乡项目在路桥街道落地,一期占地面积20亩,将吸引国内外汽车智能研发机构、汽车互联网平台、创新性汽车产业以及高端汽车服务行业企业入驻,并引进优质大学来园区进行科技孵化。
汽车工业一直是路桥的主导产业,全区构建起集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汽车销售、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路南街道方林村的2家村办汽车市场,一年总交易额超过22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500万元。探寻其背后的“秘诀”,离不开“党建”引领。
一直以来,方林村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各个二手车门店、车间部门,建起“党建+诚信”的方林体系。在全国汽车行业销售连续下滑的背景下,通过打造“党员诚信经营户”等特色做法,方林汽车产业稳中求进,保持着每年8%的增长。
在孵化出全国市场党建参观点、全国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方林汽车4S党总支的基础上,路南街道集聚方林村、李家洋村、张李村等10个村社,方林汽车4S党群服务中心、方林二手车市场党支部等2个年销售超百亿汽车市场以及F7汽车广场、二手车城市展厅等3个专业汽车市场,组成汽车产业党建联盟,辐射周边近2万村社人口。
汽车产业党建联盟抓好项目建设运营,实现肖王村等周边村社和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联盟内方林、张李等8个村的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值,从791万元上升到了1631万元。
路桥区以党建赋能制造业计划为目标,组建汽车、机电、植保机械智能卫浴等特色产业链党建联盟,由各龙头企业担任联盟主席单位,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细分领域为单元实施组团式运作,开展党建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举办出资人座谈会、银企对接会、优秀工匠培训等,助推企业上市。
“我们不断强化协同意识,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推进党建活动共抓共办、生产要素共商共享、技术难题联合攻坚、产业工人协同培训、企业发展共谋共进,以‘组织链’引领做强‘产业链’,形成共建共促的党建‘生态圈’。”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葛友慧表示。
开展“比学赶超” 加快干部队伍提能
“产业兴村”,是金清镇上塘村村两委班子列出的发展路径。去年,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荣富争取到金清镇综合市场建设项目。
该项目占地8.5亩,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综合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金清镇城区一座地标性商业综合体,每年光是商铺租赁就可为村集体创造300余万元的收益。”林荣富介绍。
花卉苗木产业、花木城、百花园林……说起促使村内发展腾飞的“绿色元素”,蒋僧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晓春如数家珍。依托现有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基础和引进的花卉苗木企业资源,蒋僧桥村正谋划建设箱包一条街和“寻味路桥小吃一条街”,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按下“加速键”。
村级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党员干部的干事活力显得尤为关键。党建引领下,路桥区在全市率先实施“头雁领航·村村提升”,迭代推出“六比六争”2.0版,通过“现场赛、会场考,拼实绩、争红榜”,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1586项“干事清单”落地见效,有效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为了加快干部队伍提能,路桥区还结合年轻干部“五线历练”,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锻造能担当的“铁肩膀”。
路桥区已连续15年探索推行“驻村百晓”工作,推动镇(街道)干部“下基层、抓基层、靠基层”“知百情、办百事、解百忧”,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在深化“五线历练”、驻村百晓等载体的同时,该区还建立干部全链式管理“五维”积分考评体系,通过构建可参照、可监测、可比较的积分考评指标体系,科学赋能“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干部工作,培树实干担当导向,营造实绩争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