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文
人的坏情绪之中,哪一种最难受?当下我觉得,“无奈”是坏情绪之最。
《风起陇西》最后一集,看到荀诩跪坐在戴了重枷的陈恭面前,用锥心刺痛的表情,一字一句地从牙缝中挤出:“那就是我荀诩亲手送死了你啊!”
剧中人陷入“无奈”,我作为观众同样无奈。
荀诩和陈恭,身为蜀汉的重要情报人员,一个推理出了真相,只能烂在肚子里,一个吞下了更多真相,只求好兄弟“不要查下去”。当陈恭以“叛国贼”的身份人头落地,围观的人中,只有杨仪、冯膺寥寥几人明白陈恭为什么死,这样的死,是崇高、伟大的。但他们也陷入“无奈”带来的一系列心理泥潭中,无法自拔。
理性来说,《风起陇西》的剧情,在陈恭坐在柳姑娘面前,显露“烛龙”真身时,就已经落入了“推理小说”的套路中。熟悉这种套路的观众,此刻就算没法推出后面的所有变数,至少脑中的指南针也差不多对准了终点的大致方向。
推理的乐趣一旦没了,就得看人物是否还有吸引力了。《风起陇西》的人物群体,相当有魅力。
《风起陇西》改编自知名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是基于《三国演义》故事之上另起的二次虚构创作。然而陈坤、白宇、聂远、俞灏明、郭京飞等等男演员,此次形成了演技竞技场,令剧中大多数非“三国历史人物”的角色们仿佛真的存在史书夹缝中一般活灵活现,有血肉、有性格,甚至有信仰。
因为历史原因,国人对于“牺牲”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特别熟悉。《风起陇西》尽24集之力,对准的就是“牺牲”一词。陈恭只是明面上牺牲的一个知名间谍,在他背后,死时甚至不知道自己之死是在“牺牲”的冤魂数不胜数。
没有人可以在这么多的牺牲面前,理所当然地用“我这都是在兴复大汉”一句话说服自己。虽然蜀汉情报机构司闻曹的高层冯膺、杨仪一次次高喊这句话,观众都知道,他们不是喊给别人听,是喊给自己听,而且自己都听不下去。
结合司闻曹实施的这一条曲折的反间计所形成的后果,“大汉”是否兴复了?可以说没有句号,只有顿号、惊叹号、省略号。
正如英明的诸葛亮向杨仪指出的那样,司闻曹作为情报机构,对外可以不择手段,然而杨仪用这些手段去扳倒“大将军李严”,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行为。
这么庞大的计划,最终对敌国曹魏也没有实质的挫败,何其荒诞。
没有了推理乐趣,追着人物性格看到最后,还是只能感到无奈,那《风起陇西》妥妥就是虚无主义了。
好在,还有荀诩在。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觉得荀诩很“假”,在城府极深的机构干到骨干,怎么会无视人情、规矩两条金线,执意要查到那该死的真相呢?
有趣的是,我接受了荀诩的“真”,是因为跨剧联想。饰演荀诩的演员白宇,在另一部高分悬疑剧《沉默的真相》中饰演检察官江阳。对于真相,不惜一切乃至生命死查到底的江阳,捋顺了我对荀诩的疑虑。
因为江阳,白宇已经有了国内青年男演员少有的“白月光”气质。白月光,无论你觉得多么虚浮、遥远,当真的白月光出现时,你就是会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流下泪来。
陈恭对属下林良说过一番对荀诩的评价,大意是,这样的人极少,但荀诩就是这样的人。听陈恭如此评价,真想告诉他,是的,这样的人极少,但真的有这样的人。
任何压碎普通人意志的手段,都压不碎“荀诩”“江阳”,即使把他们挫骨扬灰了,他们也一定会在自己的骨灰中为后世留下真相的蛛丝马迹。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相信白月光的存在。《风起陇西》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但喜欢它的人,都是越来越相信白月光的人。
月光在黑夜里格外白,人心在苦难时特别真。
在这个影视剧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起陷入无奈的当口,真想敬《风起陇西》全体剧组人员一杯酒,特别是导演路阳。
谢谢你们让我在这个时节,抬头看到这么美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