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敏丹
台州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精于专业的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陈潇潇,是个80后。今年以来,她先后参与三门、天台疫情防控工作,带领市疾控团队争分夺秒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分析研判、撰写专题分析报告,为战胜疫情全力“奔跑”。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她
4月28日上午11时多,陈潇潇的手机铃声急促响起。“天台发现一初筛阳性病例,马上要出发,赶紧准备……”来电的是市疾控中心主任林海江。
此时,市疾控中心2个组的流调机动队员已陆续通知到位,一组出发,二组在单位待命。
陈潇潇回到办公室,带上电脑、移动电话等流调物资,从抽屉里拿了几块饼干,就匆匆坐上了车。下午1时左右,她和林海江、胡雅飞等10余人到达天台。他们顾不上吃午饭,就直奔会议室。
流调队员顶着饥饿,如福尔摩斯探案般搜寻蛛丝马迹、追根溯源,只为精准迅速地揪出病毒,第一时间切断它的传播途径,控制疫情蔓延。当天下午,第二例、第三例初筛阳性病例陆续报告,陈潇潇和林海江等人初步判定“风险较大”。
随后,市疾控中心待命的2组流调队员闻令而动,临海、温岭、仙居等地也都立即派出流调人员。陈潇潇马不停蹄地进行着分组、协调等工作。
疫情之下挑重担,勇往直前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陈潇潇将陆续到达天台的人员根据需要分成了5个流调小组、1个疫情研判组和2个现场技术评估组,靳妍负责疫情研判组,常玥和陈会红分别负责现场评估组……
4月29日,报告的病例数在递增,到了4月30日共报告23例,另有1例外溢到了宁波。
“疫情高峰时,看着病例数不断往上攀升,我们心里比谁都着急。”为了跟病毒抢时间,不漏掉任何一个密接和高风险人员,头两天,陈潇潇和流调队员都是通宵达旦工作,第3天开始才轮班工作。
“长时间的电话问询,很多队员嗓子都哑了。但流调队是疫情防控的冲锋队,越早追踪排摸,排到所有密接者,就能越早落实相应管控措施,也能更快地阻断后续传播。”陈潇潇一边心疼队员,一边与他们并肩作战,同时为其做强大的后勤保障。
陈潇潇说,流调溯源工作有黄金时间,要在1小时掌握核心信息和密接人员,4小时内形成初步调查报告,24小时内补充完善信息、形成完整流调报告。每个病例确定清晰的传播链都需要大量耐心细致的流调工作,疾控人员担子很重,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出现场重研判,疫情处置科学严谨
“确诊前去过哪里?接触了谁?哪些是密切接触者?”“外环境有没有病毒存在,公共场所还安全吗?”“‘三区’究竟怎么划定的?”疫情之下,这些都是当地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这样福尔摩斯式的“侦查”监测正是陈潇潇和她的团队重要工作之一。
陈潇潇和队员们每日多次对特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每晚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风险点及防控建议》作最后修改、定稿。
“风险点有:疫情的‘关键病例’涉及多个公共场所……围绕‘清存量、控增量’的目标,接下来需全力集中力量彻查‘放大器’,加快风险人员管控。同时,针对以上风险点,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看似一份常规的报告,背后是陈潇潇与研判分析组、现场评估组,反复探讨、补充、调整后形成。“我们把发现的防控风险点和防控建议及时上报给疫情防控指挥部,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堵塞漏洞,快速阻断疫情传播。”陈潇潇说。
专家组需要精准、科学地划定“三区”,并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有一次,陈潇潇和负责某病例的流调小组成员梁鸿镖、姜叶等人,到现场走访,了解病例住处周边的环境。在现场,每个人发表了建议,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划‘三区’,尤其是封控区,要是范围划太大,给社区管理、居民生活都带来不便。我们要做到,给出的专业意见,更人性化。”
“会议不停,电话不断”是陈潇潇在抗疫一线的常态。而她总是说,队友们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