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外

黄保才

上周,这个城市被热浪裏挟,气温飙升到40摄氏度以上。赤日炎炎,日光像明晃晃的刀子扎人,扎向大地万物。高温红色预警、橙色预警,意味着这种灾难性天气,不适合户外作业,甚至在没有空调的室内,也干不了什么。

空调内外,这个时候,当我敲出这四字,读者诸君一定明白,我这篇文章谈论的主题,不外乎极端高温下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我平常不大开空调,每年入夏,仅用电风扇降温,但这些天不一样了,电扇催生的都是热风,感受不到一丝清凉。电扇失效,不得不开办公室空调,在轻微的轰响和偶尔的空调滴水中,看稿,处理各种事务。自然,二十多平方米标准办公室空间,有了恒定的人造凉意,只有这种凉意,才能维持工作的正常开展,否则,坐不到几分钟,便汗流浃背,衣衫尽湿,是没有办法看东西写东西的,甚至连思考也不可能。

环球同此凉热。这一波高温酷暑,不独降临我们这个城市,我们这个国家,欧美等地也遭此罪。网上有个视频报道,因为太阳太猛、气温太高,英国有段铁路枕木自燃,引发火灾,以致交通中断。此类情形,俨然已是天灾。看来,大自然发威,人类遭殃,不分地域、种族、国度,简直逃无可逃。

极端高温天气,像一张无形的大幕,铺天盖地罩下来,一个地方不论大小,就成了蒸笼。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作为恒温动物的人,还没有进化到像冷血动物那样,体温随环境变化自如升降——不知道这样的特异功能,是不是一种进步。在古代有条件的,用冰降温——那时貌似没有现在这么热,要是像今天这样的高温,不敢想象会怎么样;在现代只有躲进空调房,聊度这艰难时光。空调需要电,一天二十四小时通电,别提有多费了。还有,真正的酷暑里,人饮用水量大增,上周六有记者从“缴水电费扎心”的角度,来报道这天气有多热,倒也恰如其分。

蒸笼里的空调房,人在里面,暂时躲过一劫。但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人不可能也没有条件都在空调间活动,室外作业不可或缺。农民要趁农时抢收抢种、重点建设工程要赶进度、企业要生产、快递小哥要完成不断增加的订单、环卫工人要上街清扫保洁、交警要上路执勤、记者要外出采访……这些露天劳作者,哪怕错时出工,也顶烈日,冒酷暑,挥汗如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精神可嘉,值得致敬。

昨天,本报头版有张图片,拍的是一排农民,躬腰屈背,立在水田里拔秧的情景,立刻让人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只不过,“插禾”较“锄禾”苦多了,时值高温酷暑,那种被强迫的固定姿势,不一会儿就腰酸腿痛,大有立脚不稳之感,汗水不是“滴”,而是从身上每一个毛孔渗出,汇流成“河”,几个小时不停地往下淌,融入田水。这种照片拍不出的辛苦况味,我小时候作为劳力,有真切的体会。农民们在今天这般高温和毒日下,一天里连续作业,是怎么挺住的。

也许,人的体力和承受力,在特定的环境下,会被激发出来,时间一久,形成了习惯。但这终究是落后劳作方式对人的身体的一种戕害,以损及农民健康换取生产果实,有失文明。农民需要劳动保护,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普及早就在应用的农业机械,既可以让农民从繁重的传统劳作中解放出来,又能提高生产效率。

其实,所有不在空调间的高温作业者,都应该得到有效保护。这些特定职业的保护政策措施,不能只坐在空调间里就制定出来,而是要带着感情,走到他们身边,问其所需,务求满足,再切实、精准加以制定、完善,并且落实落细,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从空调间走出的瞬间,人会产生眩晕的感觉。那些长时间置身于光天化日下的人们,备受高温的煎熬,是意料中的事,有一种热射病因此而起,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报道称,连日来,多地已有多人被送医,还有人抢救不过来。“热死人”不再是人们对高温天气夸大其辞的形容,而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像防台防汛抗旱那样,正视持续高温这种自然灾害。

2022-07-1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0474.html 1 3 空调内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