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虎雄文/摄
8月17日下午,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下简称“聚仙庄”)的“共富工坊”里,71岁的项彩青和几位姐妹一起,忙着给一批新下线的杨梅饮品按上塑料盖。
活不难,一天有近200元收入。项彩青和姐妹们都来自聚仙庄附近的村子,在家门口上班,不用赶来赶去打工,她们都很满足。
聚仙庄坐落于仙居县步路乡的一处杨梅山下,1995年创办以来,“让梅农的日子过得比杨梅还甜”这一初心从未更改。用该乡党委书记郑海军的话说,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共富工厂。
杨梅鲜果兜底收购
“只要老百姓种出来的杨梅我都要!”在今年的步路乡党建共富联盟推进会上,聚仙庄董事长李维国的话掷地有声。
一诺千金背后,是聚仙庄不变的初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杨梅种植业在仙居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解决销路问题,县里专门立项,创办生产杨梅利口酒的企业。2003年,该企业改制为浙江神仙居酒业有限公司,2007年更名为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
不管是改制前还是改制后,企业的宗旨一直没变,那就是通过深加工,大批量消化仙居杨梅。
聚仙庄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张国标介绍,公司拥有饮料和酒市场准入许可证,这些年来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市场好评的产品。
“最好的杨梅加工成杨梅原汁,中档的酿杨梅酒,低档的经两次发酵生产杨梅醋饮。”他说,“我们坚持对杨梅实行兜底收购,把不易保存的杨梅鲜果以另一种形式储存起来。”
换句话说,聚仙庄俨然一个大型的共富仓库,极大地保障了梅农的收益。
除了与县内众多的杨梅专业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聚仙庄对一些上市较迟的高山杨梅生产基地,坚持“有多少收多少”,让梅农没有后顾之忧。
步路范围的更不必说。每年结束收购前三天,聚仙庄会通过广播,叫各村的梅农抓紧采摘。有时梅农半夜上门,聚仙庄也照收不误。
“多年下来,老百姓对聚仙庄都有了感情。”张国标说。
吸纳周边村民就业
屈指算来,56岁的郭荷兰到聚仙庄工作已有13年。
她家就在公司边上的西炉村,眼下在公司担任包装组组长,月收入有3500多元。“家里种了七八亩杨梅,今年卖了5万多元,加上我的工资,收入还行!”介绍情况时,她笑逐颜开。
记者了解到,除了收购杨梅鲜果,聚仙庄还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公司固定员工50多人,生产旺季时加上临时用工有100多人,90%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
每年的4月至9月,是聚仙庄最忙的时候。今年,公司专门设置“共富工坊”,吸纳的临时用工集中在工坊里,从事包装、搬运等工作。
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近年来,聚仙庄在产品研发上持续发力。比如2018年开发的一款冰杨梅果蔬饮料,适合年轻人口味,去年卖了300多万杯,最远销到了乌鲁木齐。
与此同时,聚仙庄与各大院校深入合作,积极探索杨梅综合利用。比如从杨梅渣中提取杨梅花青素,在杨梅核中提取杨梅籽油,用杨梅青果提取杨梅香精等。
梅农培训不遗余力
作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聚仙庄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教育基地。
这是2017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的,理由是聚仙庄多年来在梅农培训上的努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聚仙庄的“共富课堂”培训人次已达10万以上。
聚仙庄的总工程师周增群是省拔尖技能人才、台州市杰出工匠。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准备9月上旬的省级杨梅全产业链研修班。
他说,每年聚仙庄都会承担或组织多次省、市、县级培训活动,邀请各级专家来讲授杨梅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公司的党员志愿者团队也会深入田间地头,无偿为梅农排忧解难。
“梅农不容易!”周增群说。有些梅农想将卖不掉的杨梅酿酒或烧制成白酒,又不懂发酵、蒸馏等技术,就打电话或者上门求教,周增群有求必应,悉心指导。
类似的帮忙还延伸到了蓝莓、火龙果、猕猴桃等水果,但凡种植大户上门求助,聚仙庄或予以技术指导,或直接代为深加工,避免水果因无法长期保留而贱卖或浪费。
“相比经济效益,聚仙庄的社会效益更显著。”周增群表示,在共同富裕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正是聚仙庄的企业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