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单露娟文/摄
午后,阴雨蒙蒙。52岁的陈辉躺在自家糕饼店的躺椅上,闭眼午休。店铺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糕点:海苔饼、马蹄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陈辉的糕饼店名为“昌好记”,位于临海紫阳街128号。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门店,不仅是他赖以谋生的地方,也是他成长的地方。
1970年,陈辉出生在紫阳街上。他在这里成长、娶妻、生子,即使后来在新城区买了商品房,他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仍然是紫阳街。
他见证了古街的繁华,也见证过它的落寞。
一
紫阳街全长1080米,南北走向,贯穿台州府城。
陈辉小的时候,紫阳街还不叫“紫阳街”,它有另一个名字——“解放街”。他听父辈说,更早的时候,这条街是没有名字的,直接以街两边的古迹、地名来称呼。从南面到北端,一条街上地名多达50多个。因为名称太多,给通信造成了很多不便,后来才有了名字。
彼时的解放街,是临海城区的主街,十分繁华。“街上各种店铺都有,光饭店就有3家,还有杂货店、灯笼店、理发店、茶馆等。”在陈辉的记忆里,茶馆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里有说书先生,站在台上说着各种故事,台下的顾客嗑着瓜子、品着茶,“就跟你们在年代剧里看到的场景一样。”
解放街繁华,不仅因为这里是主街区,更离不开南门外的龙船码头。“很多人挑着各种货物,从龙船码头下来,走街串巷叫卖。现在江滨路这一带,以前叫江下街,很多小贩都去那里摆摊。”
对于幼年的陈辉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江下街吃一顿早点,然后和小伙伴们在中津浮桥上玩耍。
虽然陈辉的家沿街,不过父母都在单位上班,所以家里没有开过店,家里的几个孩子长大后也都去了单位上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临海食品厂上班的大姐陈萍决定回家创业。凭借精湛的手艺,她把家里沿街的小门面变成了小作坊,开了一家名为“美乐食品店”的糕饼店,现做现卖,售卖海苔饼、马蹄酥等。
彼时,20多岁的陈辉也已有了工作。偶尔空闲,他便会在家帮助姐姐打下手。耳濡目染,做糕点的流程他也熟记在心。
“我姐开店的时候,龙船码头已经没有了,这条街比起从前人流量少了许多。她一般早上在店里做糕饼,下午带着当天做的糕饼,到不远处的天宁菜场叫卖。生意倒也不错。”
几年后,陈萍在天宁路上租了店铺,家里的老店就留给陈辉打理。
“那时候,街上客流量少,店里的生意并不算好,养家糊口有点难度。”所以,陈辉继续在外面工作,店铺由母亲帮忙看管。
二
陈辉的女儿陈添添出生那年,解放街改名为“紫阳街”。
和父亲一样,陈添添也是在紫阳街长大的。童年时,父亲上班,她放了学,大多时候都跟着奶奶守在店里。
这些年紫阳街的变化,她看在眼里,感触颇多。
“小时候,紫阳街比较冷清,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般都在龙兴寺和望江门这边玩。龙兴寺那边的阶梯很长,旁边的斜坡就像滑滑梯,我常常在那里滑来滑去。”她回忆,“那时,街上小吃店也不如现在多,卖得最多是青草糊和糕点。我自己家就做糕点,所以也不大想吃。不过,我对老街的糯米油条印象很深,很香,很好吃。”
小女孩一天天长大,离开老街,外出求学、工作;紫阳街,也一天天在发展。
当她再来紫阳街时,街两边开起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奶茶店、炸鸡店、星巴克、水果捞、饰品店、服装店……应有尽有。她很欣喜:“这些店铺,装修古色古香又有质感。整条老街,不仅业态变得丰富,外观也更加精致。”
后来,陈添添谈恋爱了,时常和男朋友到紫阳街约会。“周末,我会和他一起从紫阳街的这头吃到那头。吃饱了,我们就绕着古城逛逛,看看风景,消消食。”兴致来了,她也会买两张脱口秀的门票,两人在老街的书店里,听一场脱口秀。
“老街不老,反而变得很时尚。吃喝玩乐,什么都有,你可以在这里耗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无聊。”她开心地表示,有外地朋友过来,她都会招待对方来紫阳街游玩,“特别是这两年,政府修缮了同受和茶食店、人民银行旧址、台州酒坊、状元第等历史建筑,又新增了紫阳苑、朱自清纪念馆这些能展示我们当地文化的展馆,感觉在外地朋友面前特别有面子。”
今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成5A级景区。得知消息后,陈添添十分高兴:“作为老街上长大的孩子,我真的很自豪!”
三
和女儿不同,作为生意人,陈辉从另外的角度感受到了紫阳街的繁华。
2015年,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回家接手了糕饼店,改名为“昌好记”。
他认真经营自己的店铺,创新海苔饼的制作工艺。“我的海苔饼跟其他店里卖的不太一样,个头要更大一些,饼面有孔,撒上了芝麻。我把海苔饼的做法和月饼工艺结合起来,我家的海苔饼就算放一天再吃,里面的馅也是软的。”
老街上做海苔饼的店铺越来越多,美名远扬的也有不少。外来游客知道“昌好记”的不多,但这家店的海苔饼在本地人中十分畅销。“老台州人都知道我家的饼好吃,还是习惯来我这里买。”陈辉自豪地说。
刚接手店铺那几年,生意一般,陈辉一个人在店里也忙得过来。这几年,随着紫阳街的发展,“昌好记”的生意越老越好。“每逢节假日,紫阳街游客很多,店里能卖出300多个海苔饼,有一次卖了600多个。”
以前,陈辉早上8点多起来做饼,如今,他早上6点多就要开工。
陈辉的女儿很孝顺,下班后时常来帮父亲看店。这时候,陈辉就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一直生活的地方。
街,还是那条街。陈辉发现它变得更美,更有韵味了。“店铺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环境也越变越好。以前有段时间,紫阳街上卫生比较差,头顶的电线跟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现在好多了。”
他最喜欢的是巾山广场一带,吃过饭,就会去那里散散步,锻炼身体;或者坐着乘凉,和朋友闲聊几句。“以前这里是粮仓、面粉厂、米厂,现在变成了开阔的大广场,还有各种灯光设施,生活舒适度一下子提高了。”
离陈辉店铺不远处,就是紫阳剧场,外面还搭了一个小戏台。“这里经常举办活动,有文艺爱好者在这里演出。有时候,我在店里都可以听到他们唱戏的声音。”
紫阳街的未来还有哪些新变化,陈辉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