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刺绣:几经沉浮破茧成蝶

台绣艺术馆全景

进博会上的台绣

“台绣刺绣研究所”

陈克、林霞与台州刺绣老艺人叶美云

传统刺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林霞创作的《原·衍生》

陈克的绣画

台绣与米其林餐厅的联名之作

刺绣体验活动

林霞作品《绿马》系列文创产品

云中绣吧主界面

台绣和年轻人的联动

廖春妹现场介绍杭州G20峰会的《国色天香》绣片

本报记者屈扬帆文 本版图片由采访单位提供

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的“浙里锦罗”展厅,台州刺绣又一次闪亮登场,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驻足观赏。台州刺绣是进博会的“老面孔”了,这一源自台州民间刺绣的独创技法,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屡获国际金奖,获得国际友人一片赞誉。

百年间,台州刺绣几经沉浮,多次绝地重生,迎来如今的辉煌。它是如何破茧成蝶,“香”出国门的呢?

没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州刺绣风头正劲,作为台州刺绣龙头老大的“台州绣衣厂”,出产的绣品属于拿着钱都买不到的抢手货。很多心急的客户,怕自己拿不到最新的绣衣,天天派人驻守车间。

相较于中国的其他绣品,脱胎于清代天主教堂的“台州刺绣”,是中国唯一融合了西方雕镂、抽纱的“雕绣”和民间“彩平绣”的绣种,因打通了中西方审美上的隔阂,备受国际市场青睐。

台州绣衣曾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厂家有23个,从业女工多达十几万人。台州绣衣厂正是其中的龙头企业,最鼎盛时期,厂里的设计师有近百人。

台州刺绣的设计品非常抢手,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很多设计师开始故步自封,来来去去就从几个套路里做微调。从原创到代加工,或许台州刺绣就是从这时开始走下坡路。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危机,觉得不用自己设计,单子还源源不断,多好的事!殊不知,温水煮青蛙,危机在一片祥和里越积越大。

当原创越来越少,台州绣衣的审美开始与时代脱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昔日门庭若市的盛景不复存在,设计师需要自己出去找客户,甚至下到生产车间。绣品的价格一降再降,当大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颓势已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时尚的风向开始变化。大面积绣花的商品不再是主流审美,西方流行朦胧花色,随即波纹、钉珠大面积使用,机器绣又开始兴起,一起挤压着岌岌可危的台州刺绣市场。

中兴

其实,台州刺绣并不是没有挣扎过。此时,林霞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较早在一片繁华中嗅到了危机。他敏锐地意识到,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并不能拯救台州刺绣。

陈克一头栽进国际流行的朦胧花色研究中。朦胧花色讲究变化多端的色彩以及中间丝滑的渐变,这些如果全靠绣出来,非常耗费工时,手工成本的高昂,就会再次丧失国际市场。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出这种色彩变幻,又能节省工时和成本?

那可不可以先刺绣,后染线?

陈克翻阅古籍时,发现我国在西周时就有“绣后涂彩”的古技。1976年,陕西宝鸡茹家庄曾出土了周朝冕服碎片,刺绣的颜色就是在刺绣以后平涂上去的。

打破常规,反古于今。他探索运用他少年在美院学习的水彩画湿画法,按照同样原理,先把绣品弄湿,待其半干再绘。特地为丝线寻来的染料,在半湿的线纤维中相互交融,变化出无穷色阶,微妙朦胧。“彩绘绣”既有针法的精致质感,又兼具水粉画的梦幻灵动。一时间,又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订单如雪花一般飞来。

告别

凭借“彩绘绣”,台州大小绣衣厂实现了短暂的中兴。甚至有很多外地的其他绣种,都积极转身“彩绘绣”,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说,这是台州刺绣发展壮大的好时机。

可惜,身为龙头的台州绣衣厂并没有大量采用“彩绘绣”。它犹如沉疴的老人,沉浸在往日的荣光里,闭目塞听,拒绝新兴事物。陈克左右不了,唯有一声叹息,身为他得意弟子的林霞一直看在眼里。

1992年,她怀着浓烈的不舍,主动丢掉了铁饭碗,离开了绣衣厂。她需要一个不受束缚的自由空间,完成自己心里的梦想。

林霞自小接触台州刺绣,可以说是在花绷边长大,供职台州绣衣厂13个年头,深深痴迷于绣衣艺术。离开绣衣厂的那些岁月,她常常夜不能寐,满脑子萦绕的都是那些漂亮的图样和针法。她深怕台州刺绣这朵奇葩会因某种变故而凋零。

她选择创业,十几台缝纫机,创办了台州银河制衣厂。林霞沉浸在纹样设计和针法创新中,以为凭借绣品出色,总能闯出来。但是绣功再出色,也敌不过时代的獠牙。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台州外贸服装出口连年萎缩,尤其是1998年前后的一场金融危机,外贸业务全部中断,台州大量绣衣厂倒闭。

是继续做外贸服装的代加工,还是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林霞陷入了两难,她始终觉得为国外加工,不是长久之计。

1998年,她创立了以台州刺绣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台绣”女装品牌。根据不同消费人群,设计各种档次的时尚女装,并将目光放在国内市场。

在“台绣”开始迈出沉稳的第一步时,曾经的龙头企业“台州绣衣厂”熄灭了所有的希望与灯光,悍然倒闭。听到消息,她潸然泪下。

1999年,台州绣衣厂破产拍卖,林霞用自己和母亲唯一的房子作抵押,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买下台州绣衣厂的技术资料、样品及衣服等,然后保存起来。那时有好多人觉得她傻,用200多万元钱,换回了一大堆废物。她却无不遗憾地想,如果有足够的钱,我会把台州绣衣厂全部买下来,就让她任性地为自己的情怀买一次单吧。

非遗

2005年,时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为了摸底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台州刺绣进行全方位调研。他来到林霞的公司参观后,对她提出要求:请你师傅陈克出山,师徒俩要将台州刺绣好好传承下去,建立博物馆,让历史沉淀成文字。

非遗传承!此刻,兴趣沉淀为情怀,情怀蜕变成责任!

那时候的台州刺绣,在民间经过近百年的野蛮生长,却鲜有文字记载,就连它的起源,都众说纷纭。她和陈克一个个寻找民间的老艺人,一个个挖掘台州刺绣背后的故事,多次考证还原其真实的起源。

2008年6月,经过3年的走访记录,总面积500多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的艺术馆落成。在展馆内,她曾任性买下的“情怀”,那些曾经被人视作废物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有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台州本土刺绣作品近千件,文史和图片万余件。陈克经年的心血,凝聚在《台州刺绣200多种刺绣针谱》这本针法宝典里。

突破

在思索台州刺绣如何延长生命力的思索中,林霞开始意识到单靠图案上的变化,注定无法长久。台州刺绣百年,几经沉浮,数次走在消亡的边缘。如果没有一个质变,打破桎梏,还会再一次走向消亡的结局。

那一夜,林霞出差在杭州,深夜走在西湖畔。骤雨初歇,一张蛛网挂着晶莹的雨珠,在灯光下泛着柔美的光。她看着蛛丝,心想,好像台州刺绣的雕绣纹样啊,就是雕绣比较讲究抽几根,隔几行,而它却有着不规则的美。此时,灵光一闪,她豁然开朗,原来桎梏在这里,他们都太讲究针法规则。

回去后,林霞以蛛网为原型,这就是《网络天下》的来源,也是林霞的“纤艺绣”处女作:蛛丝无处不在,纵横交错为网罗,趋难而作,不必逃离人类社会和生活,仍能“坐拥天下”。接着,她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创作的黄金期。她构思并主导的《原·衍生》《降生》《万物生》《万物灵》《紫椹》等台州刺绣艺术品,也大多体现着生命的“张扬”。很快,创新作品显示出全新的生命力,《原·衍生》系列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网罗天下》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降生》获艾琳·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台州刺绣历经百年,每一代人都在为传承发展而努力。老艺人应大玉一生从事绣衣设计,开全雕绣衣之先河;第二代以陈克为代表,研发彩绘绣、蒙丽莎绣。继师傅陈克之后,第三代传承人林霞以艺术家的身份登上当代艺术的舞台。她把传统的刺绣元素,与时代装饰(包括服饰)相结合,延续了“台州刺绣”的文化生命力。她发明的“纤艺绣”在传统抽、拉、雕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了刺绣原本二维画面的属性,以更加通透、立体浮雕的技法和概念,创作出属于台州刺绣自己的语言和鲜明的风格特征,在国内刺绣行业是一个重大突破。

多年间,艺人们带着台州刺绣的精品,却得不到国家刺绣行业的认可。台州刺绣起源于绣衣,为了让“台州刺绣”堂堂正正进入以“四大名绣”为首的国家刺绣行业名录,成功跻身中国28种绣种,几代台州刺绣传承人呕心沥血。

绣都“掌门人”廖春妹,30多年来醉心于台州刺绣。将自己几十年私藏的刺绣珍品拿出来。涉及全国各大绣种,以及少数民族的刺绣孤品,共计万余件,无私捐献,建立临海市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国潮与数字化

台州刺绣要紧随时代的密码,就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审美。要把握住传统技艺与时代的契合点,用台州刺绣的技艺,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林霞意识到,跨界融合是新时代下台州刺绣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刺绣博物馆”“生活艺术馆”“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刺绣研究所”“工厂店”“工坊”等场所、模块融合串联,打造出集创意创新、生产制造、文化传承、艺术展览、旅游消费等于一体的“非遗+N”的多业态融合传承发展模式。

林霞设计的台州文旅文创产品——伴手礼系列,融合了和合文化、华顶杜鹃、江南长城等元素的作品,古雅高级又接地气。尤其是紧跟时代的潮品“绿马”系列伴手礼,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从大陈岛垦荒精神汲取灵感,廖春妹推出文创产品风物大陈系列。将大陈建筑、风物、人文等诸多元素进行创新性融合和改造,生动诠释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生生不息。

放下“艺术家”身段,大师们纷纷制定系列特色培训课程和体验活动,打造出研学游、 亲子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亲自教一些“零基础”的刺绣小白刺绣。他们打造交流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只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刺绣。

如今,他们还行走在时尚前沿,玩起了“联名”。林霞为Obscura唐香米其林高级中餐厅专属打造了《络》 丝绸刺绣艺术餐盘,将台绣与无影玻璃等工艺融合。丝绸刺绣艺术与美食文化的交融,不同领域匠心的融会。针绣文化装点着珍馐,更是秀色可餐。

这边,廖春妹的女儿卢钇宏,虽是个学计算机的理科女孩。因从小耳濡目染,对刺绣有着非凡的情感。她运用自己的专业,创立了国内首家传统手工艺数字博物馆——“云中绣吧”。这是一个以刺绣技艺为落脚点,连接博物馆、爱好者、领域专家和文创产品的交流平台。平台解决了博物馆藏品传播难、刺绣资料检索搜集难、相关文创产品定点推广难等问题,满足了用户对刺绣文化的交流学习和消费需求。让时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融,浪漫的刺绣和理性的代码相知,用年轻人的方式开启新征程。


【记者手记】

走近年轻人

焕发新活力

刺绣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当代还有多少人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如今,台州刺绣128岁了!它天生“中西合璧”、符合国际审美;它变化多端、独具风格;它和其他绣种比,尚还年轻。

如今,它再一次走向辉煌,成为省级非遗,斩获多项国际金奖。它上下求索,用尽一切手段走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趁国潮之风,玩跨界联名,走数字化道路……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曾经台州十几万绣女的盛景不再。目前,台州还在从事台州刺绣工作的仅寥寥数十人,而且大部分都五六十岁了,这是中国大多数非遗技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老艺人再怎么奔走疾呼,年轻人就是坐不住。前些年,听说湘绣那边有学院,一所大专院校的湘绣专业,林霞去那边引进了7名有刺绣基础的年轻人,想为台州刺绣注入新鲜力量。

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方向,我们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但前路并非坦途,唯有坚守与传承,创新与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22-11-2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0399.html 1 3 台州刺绣:几经沉浮破茧成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