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盛鸥鸥
位于海门港区东边的牛头颈货运作业区忙碌依旧,迎来送往的一船船集装箱和散杂货,支撑起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刚性需求;西边的滨江公共空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间的七号码头,椒江城区至大陈岛航线见证海岛旅游日益兴旺的同时,也架起了“东海明珠”建设“两个大陈”的“立交桥”……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在台州港发展历程中,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的海门港区,如今正在转型蝶变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部分岸线生产性功能的逐步退出,海门港区在保留为城市生产、生活物资服务的产业外,逐步发展旅游、客运等服务提升宜业宜居水平,实现还港于城。”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祥寿说。
转型破难,续写古港新风采
“海门港区历史文化悠久,曾是台州港主要港区,素有‘小上海’之称。”椒江区委常委沈星虎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港城矛盾逐渐凸显,顺应河口港向海港发展的历史规律,近年来椒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海门港区转型发展。
随着去年《椒江“一江两岸”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研究》的深入开展,海门港区岸线功能不断优化调整,谋划形成了“两货一客”的空间布局。
“该规划的实施,将推动海门港区临港产业逐渐由传统码头装卸、物流向城市生活、高端商务、现代服务业转型。”沈星虎介绍,“两货”为牛头颈货运作业区、前所临港工业作业区,“一客”为海门客运中心。
翻开历史的画卷,在引领台州港口建设、推动集疏运体系完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征途上,海门港以排头兵的风姿风采,写就了浓墨重彩的先行篇章。开埠百余年来,海门港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一直是台州对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大门。
1983年11月,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办理国轮外贸运输的港口,并开始设置港监、海关、边检等机构;1990年10月1日,海门港正式对外轮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49个港口;1990年10月6日,海门港举行开港开关典礼,巴拿马籍的“新海昌”轮成为海门港区对外轮开放后的第一艘抵港外轮;2019年6月30日起,海门老港区码头正式停止生产作业……
“那时还叫海门港,作为主战场的三号码头,我看着它羽翼渐丰,也目睹了它完成历史使命后的毅然退出。”台州湾港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大志见证了海门港近四十载的风云变迁,其中既有一路高歌前进中的欣欣向荣,也有辉煌过后转型时的迎难而上。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与港口繁荣交相辉映的同时,也预示着变迁步伐的临近。
“起初海门港地段还很偏远,随着城市逐渐发展扩张,现在港口前的马路交通非常繁忙,需要限行来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曾经是港口堆场的位置,也建起了居民小区,生产作业时的噪音等,让这段‘邻里’关系矛盾横生。”椒江区港航发展中心主任斯嘉亮说,“城中港”带来服务能力强、运输更便捷、物流成本低等优势之余,扰民、环境、交通等弊端也日益显现。
关停海门港老港区,完成产业转移,实现了海门港埠“跨江发展”;开展椒江流域码头整治,拆除了两岸非合法码头近40座,实现岸线宝贵资源“腾笼换鸟”……
于是,椒江以担当与决心擘画了港城融合新蓝图,底蕴深厚的海门港区顺应时代号召,在新使命中彰显新担当——根据《台州港总体规划(2017—2030年)》,海门港区以服务台州主城区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优化港区功能。
部分岸线生产性功能的退出,并不意味着躺平,也不代表着消亡。如何充分发挥“城中港”优势,在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物资需求的同时变得更加优美与宜居?这座饱经风霜且见证辉煌的古港正在转型发展中,以坚守与突破诠释着“历久弥新”。
还港于城,奏响共荣新乐章
“煤炭、水泥、黄沙等粉尘大、噪音强的货种退出后,我们引进了没有污染的成品钢,每年能完成吞吐量约150万吨。”黄大志说,台州制造业发达,对钢材的需求量大。钢材经由这里运进最便捷,物流成本也最低。“主城区需要这样一个‘家门口’的港口,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除了发展以钢材为主的件杂货,海门港区也致力于集装箱业务,此前曾极力引进新航班来加密内支线。今年6月,通过新引进中国台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海门港区至宁波舟山港内支线加密航班正式启航,在原有的一周4班基础上,再增加2班至3班。
内支线加密航班的增开,进一步推动了海门港区能级提升,方便“台州货台州集台州出”的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运输成本负担,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背景下,以实际举措为台州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已基本实现‘天天班’。”黄大志说,由于码头泊位等级偏低、外航道水深很浅,吃水较深的重载货轮都需乘潮进港,这在船舶大型化的当下成为制约集装箱发展的要素之一。“在受限于船型等情况下,今年截至目前,海门港外沙港埠公司已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4万标箱。”
以牛头颈为界,往东至松浦闸段岸线,将打造成为港口运输、医药化工、现代制造等产城联动的现代产业;往西至杭台高铁椒江特大桥之间的岸线,将向城市生活、滨江休闲、商务旅游、科技文化等方向延伸,为建设优美生态与宜居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市民张春芳就见证了其中的蝶变。曾经煤场、砂场随处可见,附近还有众多“低散乱”企业,江边“脏乱差”的模样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每到周末,她都会带小朋友,到椒江大桥下的闸口公园临江赏景。“工业风的设计既保留了港口发展的历史韵味,又极具现代化气息。尤其是夜幕降临后,绚丽灯光更映衬出它的独特魅力。”
乌石栅浦段岸线砂石场码头全面清退后,打造出了这个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滨江生态绿廊“最美一公里”——这是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先行段。
向西而望,椒江堤塘(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海塘安澜江南、城西段),正开足马力紧张施工中。西起三山小普陀、东至轮渡路以西的该工程建成后,将与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先行段相连,融海堤防护、景观绿化、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于一体,成为展示台州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封面”。
“一个个新楼盘临江而建,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这里的环境会更加宜居,生活将更加美好。”很多市民和张春芳一样,对此有了更多期待。
未来,滨江休闲还会解锁游玩“新姿势”。据悉,海门客运作业区将谋划开通“水上巴士”和江岸夜游航线,促进水上客运与文旅、休闲融合,激发港区活力。
推动海上客运中心外迁及区外客运站点增设,缩短陆岛通航时间,助力“两个大陈”建设;招大引强育优,加速“椒船回归”,积极推进大陈航运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椒江航运总部经济……这里,与29海里外的“东海明珠”也有了更深的联结。
总运力可增至1588客位,日客运承载量提升至3000人——7月27日,豪华客船“大陈岛”号开启首航之旅,陆岛交通再添“主力军”,在大陈岛旅游如火如荼之时,进一步提升了航线运输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截至11月底,大陈航线客运量达到31.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一江穿城过,两岸入画来。海门港区正以还港于城之势,激活向海图强新引擎。“坚持江海联动,推进海洋强区。”椒江区十届一次党代会报告也聚焦海港、海湾、海岛全要素资源,锚定了陆海互促、湾岛并联、产城相融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还港于城、还港于民’,有序推进海门港区的功能转变,系统重构沿江滨海片区城市形态,让城市更宜居,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为奋进‘两个先行’和逐梦‘三高三新’奏响港城共荣新乐章。”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徐明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