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銮:执着“见报”的公安宣传员

▲1991年9月1日《台州日报》第2版,版面右下角被描了粗线框的文章,就是叶明銮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彭 洁 摄

台传媒记者 彭 洁 /文

叶明銮和《台州日报》的情缘离不开一个人——台报要闻编辑部的余海鸥,他曾经是叶明銮的高中语文老师。正是在余老师的影响下,叶明銮爱上写作,并在学生时代获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两次荣获市级征文二等奖。

甚至,早在1991年,他19岁时,便在《台州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

“临海那时发生水灾,一个远在云南参军的小伙给他身在老家的父亲发了四个字的电报‘速告近情’,却被错译成‘速来近情’,差点让这位老父亲因为担心儿子而连夜买票去云南。我化名‘青橄榄’写了一篇题为《军营孝子问灾情,邮局烽火戏老农》的稿子发给《台州日报》。稿子见报后,邮局马上到人家里去道歉了。”叶明銮说,“这就是我第一次见报的作品。”

署名“青橄榄”的稿件,发表于1991年9月1日出版的《台州日报》第2版。与现在党报版面简洁干净的设计风格不同,那时的版面活泼多样,标题有横有竖,字体多种多样,框线样式也丰富。“青橄榄”的处女作位于版面的右下角,标题被编辑改为《电文错译一字 险酿“烽火戏老农”》。

2000年春节,在一所民办学校当老师的叶明銮重遇余海鸥,此时的余老师已经在台州日报社做记者了。余老师把28岁的叶明銮带到自己的办公室,春节假期中的报社办公室依旧很热闹,几个记者正在将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新闻作品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这一幕拨动了叶明銮热爱写作的心弦,他想着,有朝一日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剪报本。

2003年,叶明銮到椒江洪家派出所干宣传工作。那时的他也没想到,凭着一腔热情,公安系统专职宣传员的岗位,自己一干就是近20年。

为了能掌握一手的新闻素材,刚进派出所的叶明銮跟着同事24小时出警,不知疲惫。在一个寒冷冬夜的火灾现场,他拿着自己买的凤凰205A胶片相机,跑前跑后,拍摄了许多抢险救火的照片。叶明銮很专注,浑身上下被消防水枪打湿的冷意,直到放下相机的那一刻,他才感受到。

那时,台州日报社已经从临海搬到了椒江,离叶明銮上班的地方不算远。第二天,他带着冲洗好的照片,裹紧大衣,跨上电动车,兴冲冲地就往报社赶去。

大衣和电动车,是洪家派出所特意给叶明銮配的,可不是人人都有。他觉得这是一种鼓励,于是,每次一完成稿件,他就第一时间往报社冲。

“你这图片拍得很一般,不能用啊。”当时的《台州商报》编辑叶晓洁的一番话,让叶明銮傻了眼。“这可是我在火灾现场冻了两个多小时的劳动成果呀……”

他就这么呆呆地站了半个多小时,直到编辑说给他用个文字稿,他才“开心地跳起来,跑出报社”。“我的能力水平有限,写好的稿子送到报社想被刊用,除了勤快点和脸皮厚点,别无他法。”

互联网时代悄无声息地来了,报社编辑对稿件的接收方式变成了电子邮件,叶明銮也不得不接受完成一篇稿件要从手写到敲键盘的转变。

在公安系统搞宣传的第三年,他用2000元钱买来了一台硬盘只有5G的二手笔记本电脑。电脑有了,他却不会打字,只能用“一指禅”的方式,笨拙地在键盘上逐个敲击。好不容易把稿子“敲”好了,他尝试发邮件,又因为直接复制了邮件后面的分号,导致许多邮件被退了回来自己还不知道……

“搞宣传写文章辛不辛苦?”

叶明銮摸摸自己光亮的头,笑着说:“没有干宣传工作前,我可是有一头浓密的头发的。”

近20年的时间里,叶明銮先后调职过4个派出所,现在是临海市杜桥派出所的专职宣传员。对待稿件,他认真的态度从未变过,“简单点的文章需要半天,字数多点的要几天甚至几个月酝酿。对通讯员来说,稿子见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是好文章是发表不出来的”。而一篇好文章,必须做到内容新颖、有细节、可读性强,吸引人的题目是关键,“我现在写文章花心思最多的就是在题目上”。叶明銮的床头常放着笔和纸,用以记录自己在寂静深夜时乍现的灵感。

“总的来说,搞文字工作必须双眼毒看得仔细,双耳灵听得仔细,嘴巴勤问得详细,双脚勤实地去了解,双手勤记录下来。”践行着这样品格的叶明銮,多次荣获《台州日报》“优秀通讯员”或“积极通讯员”的表彰。

属于他的剪报本,已垒成高高一摞。

2022-12-2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2474.html 1 3 叶明銮:执着“见报”的公安宣传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