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2200套人工鱼礁

椒江为海底生物“造豪宅”

市县精彩之笔

台传媒通讯员徐丽平

1月12日,在大陈岛南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一艘满载着人工鱼礁的平板货船正在有序作业,通过大型起重设备吊装,海洋施工定位专业软件配合等,一个个重达10吨的框架型锚礁体被有序精准安放到海底,项目投放海域面积达72.71公顷。

当天上午,天气晴朗,海面微风,对于大陈海洋牧场里的海洋生物来说,这一天是个“好日子”,因为它们即将乔迁至人类馈赠的“海底豪宅”中,从此结束“居无定所”的日子。

在大陈岛南侧海域,长约40米的大吊臂立在湛蓝色的海面上,当天要投放的110套礁体整齐码在船上。这些单体长3.26米、宽3.26米、高3.7米的框架型礁体,便是海洋生物们崭新的“豪宅”。

“人工鱼礁系统建成后,由浮游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小虾、小鱼、大鱼组成的海洋生物食物链将层层建立起来,从而达到保护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的目的。”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林宏说。

据悉,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由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项目建设内容为预制投放2200套锚礁系统和8套台礁系统,以及建设水下监控系统、水上浮标一套。项目总投资3049.13万元,是椒江投放人工鱼礁项目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为什么要投放人工鱼礁?王林宏介绍,大陈岛海域附近的海底是平的,没什么礁石,不利于海洋生物长期“住”下来。人工鱼礁就是人为制造一些利于藻类植物、鱼虾类长期生存的海底环境。鱼虾贝类愿意“住”下来,就会慢慢发展成族群,建立起优良的海底生态。“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产力。”王林宏说。

有数据表明,人工鱼礁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增加。据专家长期对比分析:人工鱼礁的鱼类品种一般由非礁区的3种至5种,增加至45种左右;人工鱼礁的渔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倍至100倍,最高达1000倍;投放人工鱼礁后,附近海域的海藻数量成倍增加,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国沿海建设一大批海洋牧场。“台州椒江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是农业部颁布的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接下来,椒江将进一步推进人工鱼礁及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工程,加快建设海洋牧场“蓝色粮仓”。

2023-01-15 市县精彩之笔 打造2200套人工鱼礁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4524.html 1 3 椒江为海底生物“造豪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