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9项非遗 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戚家军鸳鸯阵

宁溪传统糟烧酿制技艺

台传媒记者林 立

近日,台州非遗又添新荣誉。

在新近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台州有9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戚家军鸳鸯阵、仙景根雕、宁溪传统糟烧酿制技艺、温岭传统食补品制作技艺、台州食饼筒制作技艺、天台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台州理森皮肤病诊疗技艺、章氏中医肾病疗法、天台铃医文化。

文武技艺

提起戚继光,人们就想到军功卓著的戚家军。而戚家军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战无不胜的“戚家军鸳鸯阵”。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屯驻海门卫。当时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侵扰极为惨烈,沿海人民生灵涂炭。戚继光在临海抗倭时,根据当地多山岭沼泽、道路崎岖及倭寇善短兵的情况,发明一种阵法,因二人一组形似鸳鸯结伴,得名“戚家军鸳鸯阵”。

鸳鸯阵由多种武器、多名士兵混合编组而成,算得上是古代版本的“特种战队”。正是这个攻守兼备的阵法,让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的倭寇如丧家之犬。

如今,戚家军鸳鸯阵已成为古城临海的表演项目,每当重要节庆就会如期上演。戚家军鸳鸯阵也是本次台州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唯一“传统体育”类项目。

看完武艺,再看文艺。

仙景根雕技艺是仙居知名非遗项目之一,是以自然风化后的树根为原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仙景根雕技艺始于明朝,由师徒代代相传,广纳百家之长,又自成一派。传承人根据树根的天然形态,以雕刻技法对选材进行加工及工艺处理,主要工艺流程为选材、清污、构思、雕刻粗坯、薄凿精雕成型、打磨、上漆七个步骤。

仙景根雕选材考究,刀法独特,注重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常以民间人物、花鸟走兽、山水景观及仙居当地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主要题材,制成花架、笔架、装饰品、狮马腿床、建筑的雕梁画栋等成品,具有“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的特点。

美酒美食

台州有美酒,与台州人的制酒技艺密不可分。

黄岩区宁溪镇,地处长潭水库上游,自古便是一处揽山水之胜的地方。

好水,是酿造好酒的至上奥秘。粮食中的淀粉糊化、糖化、发酵等,都需要有足够优的水分才能进行。宁溪糟烧,是远近闻名的名酒,运用宁溪特有的传统糟烧酿制技艺,加上独特的洞藏法,形成“无色透明、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回味悠长”等特点。

此次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宁溪的酒香,得以氤氲全省,醉人心脾。

另一项凭制酒技艺入选省级非遗的,是天台红曲酒。

天台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历史悠久,以天台白药(酒曲)、红曲、新鲜糯米、天台山泉水为原料,在每年农历十一月进行酿造,分红曲、白药制作和红曲酒酿造两大部分。

相传,宋代天台银铅锌矿开采的工人,用糯米酿造成红酒。天台红曲酒与其他红酒酿造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红曲制作。红曲制作一般选择在农历六月酷暑季节,以地产早米、米醋、曲娘为原料。将早米蒸熟、摊凉、搓散,再用米醋和曲娘混合成浆状拌和,用草包盖严发酵,适时翻拌,直至饭粒变红。再用淡石灰水蘸浸,摊开、培养2次至3次,直到曲粒发透,再在太阳下晒干而成。

美酒虽好,没有美食怎么行。

说起台州碳水美食的代表作,食饼筒必定入选前三名。

食饼筒是台州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分为制作菜馅、制作食饼皮、卷食饼筒等步骤。食饼筒堪称“餐桌上的和合文化”,一张面皮,包罗万象,炒米粉、红烧肉丝、黑木耳、鸡蛋丝、豆腐干丝等,都可卷入。台州9个县(市、区)还有不同的食饼筒配菜。个人喜欢什么,就可以制作出不同风味的食饼筒。

台州人不仅会吃,而且懂得“食疗”,追求“食补”。

温岭传统食补品制作技艺,源于浙东南沿海著名的渔业乡镇——石塘镇。早期流布于温岭民间,如今已成为全市,乃至宁波、杭州、上海等邻近城市的知名食补产品。

该技艺选料考究,采用盐和土罐进行煨制,少至十几道多则七十道工序,保证了乡土的传统风味,醇香浓厚。

温岭传统食补品制作技艺汲取中华养生文化的“平衡、调理”精髓,突出地方风味。一口入腹,天地精华滋养身心。

仁医仁术

台州医术,声名在外。此次台州有3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传统医药”项目。

台州理森皮肤病诊疗技艺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958年至1968年,陈理森老先生根据诊疗经验和民间搜集的丹方药方,进行了长达10年的钻研,研究出理森系列皮肤膏。

玉环市的章氏中医肾病疗法,起源于清末民初,经四代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该疗法源自玉环桐岭,此地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全年无霜,为采集草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章氏中医肾病疗法根据祖传中草药秘方、验方,结合中医临床进行辨病、辨证论治,形成一套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药理架构的传统医学诊治方法。

最后一项“传统医药”项目,是别具特色的“天台铃医文化”。

铃医,是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因以摇铃招徕病家,故而得名“铃医”。

天台铃医文化传承了传统中医文化,保留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行医模式和治病方法,为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走街串巷,也是中医最古老的行医心态。自古以来,手摇铜铃,肩负药囊,为贫苦百姓治病的名医极多。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名医,都曾如此。

天台的街头,自古就有这样的“铃医”。他们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奔走在城乡、村寨,为百姓祛除病苦。

天台铃医技艺,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新中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并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几近消失。2017年,在天台铃医传承人季定乾的配合申报下,天台铃医文化入选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文配图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2023-02-1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6341.html 1 3 台州9项非遗 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