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谷尚辉文/摄
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
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小岛受条件和技术所限,全岛用电都靠柴油发电机,一有台风就断电……
在岛上出生长大的国家电网台州市椒江区供电公司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深知岛上条件艰苦。在大陈岛工作期间,他带领的大陈所线路班升级了23公里易腐蚀电缆,加固了566根电杆,更换了1071个高绝缘性绝缘子,对17个台区的增容和配电房进行了地毯式改造。
大陈岛的居民用上了“放心电”。
有抢修任务,他都冲到最前面
60多年前,476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登上大陈岛垦荒,王海强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在垦荒队建制解散后,他父亲选择继续留岛建设大陈岛。1968年,王海强在大陈岛出生,成为一名“垦二代”。
1987年,正值大陈电力发展初创期,大陈电厂招工,19岁的王海强就这样成了一名电工,立杆架线、供电线路检修成为他的工作日常。
海岛上的电工,说来简单,可是技术含量并不低,作业条件也艰苦,更让人难以忍耐的,是日常的琐碎和单调。工作初期,王海强跟着师傅们用肩膀扛着水泥杆,硬生生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中踩出一条路,在山头上立杆架线,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整整花了6个月,建起了上大陈的10千伏电网。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有些电力工人转行了。王海强说,自己其实也想离开过。“那时候工资低,我朋友去捕鱼,一个月赚的比我一年多。”
最后王海强还是留了下来。
2001年,公司考虑到王海强的妻子在椒江城区工作,夫妻俩长年两地分居,把王海强调回了椒江城区。
到了城区,王海强还是一有抢险任务就冲在最前面。2008年年初,南方发生雪灾,仙居山区线路受灾严重,急需支援抢修,王海强所在的抢修队也接到了任务,但恰逢父亲去世。他知道任务后没有推脱,将家里没办完的丧事交由妻子处理,坚持带队到一线支援。
为了改造电网,他选择再次上岛工作
2011年,王海强决定再次回大陈岛工作。“我觉得自己在城区工作的10年时间业务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可我生在大陈、长在大陈,岛上的事总要有人来做。”
“以前岛上的居民开起电灯,就像萤火虫发出的光。”王海强回忆,因为当时经济条件差,岛上通电极为不易,线路强度不高。他再次上岛就是想改造大陈电网。
岛上容易遇到风雨天气,每次都对线路维修造成影响,王海强想了个办法,把岛上所有电线杆都做了防风拉线。岛上植物茂盛,最怕爬藤类植物爬上电线杆,一旦被蔓藤缠绕很容易造成电路接地和跳闸,或烧断电缆线。
王海强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试验,终于利用岛上丰富的风力资源,设计出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保护了线路安全,还获得了2015年度浙江省QC成果一等奖。
“家里的事顾不上,都交给了妻子。”王海强说,有一年儿子疝气发作,疼得晕了过去,妻子打电话来哭诉。“但是没办法,我也过不去,只能说有点亏欠他们。”
不管怎样,每天当太阳从海面升起,他都会准时出门。
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个岛,隔海相望,最多时王海强一年要坐船200余次往返抢修电力,其间用掉了上百双胶鞋。为保障岛内用电需求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他凭着多年的经验,走遍了岛上每一处用电设施,在岛上,他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
不仅如此,王海强还组建了大陈岛第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将日常工作与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为来岛上投资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多年来,王海强带领的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600余次,受益群众超3万余人次。2019年,大陈供电所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0年,王海强当选台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服务队事迹被编入台州市中小学生教材。王海强也先后获得“感动浙电人物”“感动台州人物”、台州市劳模、浙江好人榜“爱岗敬业”典范等诸多荣誉。
他带领的大陈供电所也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先锋党支部”、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供电所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