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卢珍珍
父母对孩子近视的焦虑,王超军感触颇深。门诊中,他常常碰到近视眼的父母,带着他们一两岁的孩子,来到医院要求验光、检查视力。
“近视并不可怕,但我们要科学认识它。”
王超军,台州市立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同时,他也是台州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中心的专家。行医二十年,他能明显感受到走进门诊的近视群体,正在逐渐扩大。这个群体背后,是一个个焦虑且具体的父母。
为了精准科普青少年的近视预防和治疗,这个给人看病的医生,重拾了上大学时的爱好,写代码。他将患者关心的问题,编写成网页和小程序,打印成二维码送给患者。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市面上治疗近视的热销产品是否有效?如何减缓近视度数加深?你所关心的,正是这个医生想努力科普的,以下是王超军的讲述——
认识近视
这几年,前来就诊看视力的青少年人数,的确不断增加了。这里面,涵盖了多层原因。
首先是近视群体的人数确实增加了。不可避免的学习压力和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增加了青少年近视群体的基数。另外,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视力,以前,孩子到底有没有近视,家长都随他去了,但现在,孩子的近视会引起家长的焦虑。还有一个原因,学校、医院、政府三方合作,提早筛查出更多的近视小患者。
这几个原因汇总在一起,你就会发现,这几年走进眼科的近视患者,的确越来越多了。
看得出来,相比近视的孩子,他们身后的家长更焦虑。
一部分家长得知孩子近视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当然部分家长可能只是一时焦虑,他们只有带着孩子来医院就诊时,才会责怪小孩怎么不注意用眼情况。还有一部分家长很执着,他们内心很恐惧孩子近视度数上升这件事。
无论怎样,我们家长都要科学地认识视力。
作为家长,如果你观察到孩子学习成绩落下来了,要问问他能不能看得清黑板上的字。如果他看电视时眯着眼、歪着头,最好带他来医院检查。
到医院后,我们医生会给孩子测视力和验光。
对于年龄较低、首次验光以及内斜视的患者,我们一般建议散瞳验光。孩子验光前先滴散瞳药水,充分麻痹眼睛的睫状肌,就可以获得更“真实”的屈光度数。在我们就诊人群中,大部分患者是真性近视,只有5%的患者是假性近视。
如果是真性近视,很多家长就要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戴眼镜?
如果孩子的近视度数≥100度,他又看不到黑板上的字,我们建议患者戴上框架眼镜。有的人担心戴了眼镜就无法脱离它,或者担心不戴眼镜近视度数会越来越高。这些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戴眼镜好比我们的脚去穿鞋子,脚越来越大,鞋子自然要更换。但它里面的逻辑,并不是因为你穿了鞋子导致脚变大了。戴眼镜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并不能降低或消除近视度数,但我们可以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
国内外已有大规模的研究认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降低近视患病率。青少年每天要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当然,户外活动并不一定要求你去跑步打篮球,只要待在户外,如郊游、逛街、玩耍等都是有效的。
另外,我们要减少持续看近的时间。近距离读书、写字、上网课等,要遵循20-20-20原则:即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秒以上或闭眼休息一会。除了看书,弹琴、画画、玩乐高时用眼时间越长,患近视概率同样增加。
如果你没有近视,上面这两种方式,可以延迟你近视的时间。如果你已经近视了,除了戴框架眼镜之外,在主流的近视防控技术中,我们医生推荐的,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以及角膜塑形镜(OK镜)。当然这两项并不适合所有的近视患者,需在医生的建议下正确使用。
精准科普
门诊患者很多,花很多时间给某一个患者详细讲述病情,并不现实。如何少花时间,又能很好地将疾病科普给患者,是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事。
对门诊患者的科普,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可以称之为“精确科普”。
编程是我大学时期学的另一门语言,也是我的爱好。为了精确科普,我读大学时的爱好网页制作、编程派上了用场。
在工作之余,我编写了一个科普网页,上面有近视专栏、白内障专栏、弱视专栏等。在近视专栏里,有近视防控、低浓度阿托品、远视储备等专题。对于家长关心的各种近视防控措施,我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和推荐指数。
每年,我都会给不同的群体,通过讲座的方式科普眼科知识,相比广撒网式的科普,这种针对患者的精准科普,效果更佳。
另外,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软件,坐诊时可以打印科普单、二维码等,让患者可以获取更详细的内容。
打个比方,一个近视患者,他需要戴框架眼镜。在我给他打印的科普单或者二维码上,只要扫一扫,他就可以了解近视防控宣教内容,知道眼镜的使用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