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教授”——校企合作的“排头兵”》系列报道

梁正华:以梦为马,助力人才培养

梁正华正在为学生做讲座。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周子凝

人物名片:梁正华,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硕士,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华)董事长。2000年创立公司以来,一直深耕汽车模具、物流用品模具、家居用品模具、家电模具、医疗模具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曾获“浙江民建年度人物”、台州市“首席信息官”、台州市民建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五一”前夕,在黄岩区新前街道智能模具小镇的凯华黄岩总部工厂内,去年9月份毕业的第一届“凯华班”学生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梁正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21年,凯华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台科院)合作,在校内设置了凯华模具产业学院,将凯华工匠型人才培养标准带到学校。”他介绍,产业学院的学生在专业方面相对成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来说,属于三赢。

“十多年来,我们不仅收获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探索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育人的道路。”梁正华的一句话,道出了产教融合的真谛。

借鉴先进模式,打破校企壁垒

1994年,浙江大学毕业生梁正华放弃省城的工作,带着梦想回到家乡黄岩,从事模具行业。在当地一家模具厂磨炼了6年后,拥有“老板梦”的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安稳的工作,独自创业。

2000年,凯华正式成立,专注于塑胶模具制造与生产领域。

2004年,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作为受邀企业,在德国K Show展览会上,凯华模具崭露头角,登上了国际舞台。

正是这次欧洲国际展览会,与多家企业负责人交流后,梁正华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企业正在高速发展,而发展离不开人才。

如何高效快速培养模具人才?走访多家企业后,梁正华发现,欧洲成熟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回国后的几年里,梁正华十分在意与院校的合作交流,并大力推行德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模具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让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形成优势互补,并建立了校企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合作关系。

其间,梁正华还被多家院校特聘为客座教授,为学生们带去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和演说。“与台科院的合作要追溯至2010年,那年我们与学校达成合作,成立了凯华订单班,此后还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等,培养了一批批工匠人才。”他说,传统学校培养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学校与产业之间相互脱节,毕业生到岗后还要再次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产教融合就可以打破这种壁垒。

深化培养模式,专注人才发展

2021年,凯华与台科院签订共建“凯华模具产业学院”协议书,设立“凯华班”,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端模具制造设备和特种加工智能制造生产线在该学院落地。

同年,梁正华被台州市聘请为“产业教授”。

他介绍,“凯华班”采取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班主任制、双导师制、德国“双元制”和“1.5+1.5”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毕业,学生主要在企业学习,采用工学结合、“一师一徒”的培养模式,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实施轮岗、定岗、顶岗的“三岗”模式,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精准评价考核,建立评价规范,实行星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各派人员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学生平时在行政班正常上课,课余集中接受企业安排的各类教育,建立从任务下单、项目管理、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模具检测、模具装配、试模等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满足学生在各个岗位的实训、实习、实践需求。

同时,梁正华团队与校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联合开发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模流分析、模具岗位综合实践、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等。

“他们的实操能力不亚于入职几年的员工!”令梁正华欣慰的是,第一批“凯华班”的44名学生全部入职凯华,这更坚定了他坚持产教融合的决心。

对于未来,梁正华信心满满。他说,接下来,凯华将会持续做好产教融合跟踪工作,以人才招引、技术创新为合作重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模具行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2023-05-09 《“产业教授”——校企合作的“排头兵”》系列报道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3336.html 1 3 梁正华:以梦为马,助力人才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