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头’一响,就把时间吹回了童年”

顾齐贤:重拾手艺只为传承

顾齐贤正在教小朋友做“叫头”。 台传媒通讯员周学军摄

台传媒通讯员郑灵芝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温岭的集市上,有一种手工竹哨(当地俗称“叫头”)非常畅销。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民间手工艺品早已风光不再。

不过,仍有一些老手艺人在默默坚守,家住新河镇披云村的顾齐贤便是其中之一。5月23日,他走进长屿幼儿园,教孩子们如何制作“叫头”。

工序复杂外观精美

“叫头”,即哨子。与市场上售卖的普通哨子不同,“叫头”相当精美。它是一种制作成小鸟模样的手工艺品,由竹签、棉花、鸡毛以及如今市面上很少见的元书纸等材料用胶水黏制而成。

当天在长屿幼儿园,20位小朋友围成一桌,跟着顾齐贤做“叫头”。

“叫头”由三部分组成:底下弯头处是一个竹管削成的小哨子;中间是一个可转动的小红球,看起来像灯笼;上部则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公鸡。

三个半成品扎在一根竹签上,用力一吹,不但能听到清脆的哨音,中间的小球还会滴溜溜地转个不停。

69岁的顾齐贤边介绍“叫头”,边教孩子们怎么做。他告诉大家,原本需要七七四十九道工序,才能制作成漂亮的“叫头”,现如今程序简化了,也还有近20道工序。

顾齐贤坦言,做“叫头”是一项苦力活,就拿小小的竹签来说,也是一道繁琐的工序。以前他都是自己上山砍毛竹,现在是在市场上买来竹子,亲手削细再用火烧灼,然后将其弯曲,这样的精细活是机械取代不了的。

材料选择颇有讲究

“叫头”中间的圆球,用的是元书纸。

“现在市面上元书纸不好买,我这个还是以前家里留下的。”顾齐贤说,用元书纸卷起来,然后再给它细细上色,整个看起来就生动活泼了。

小鸟的身体是用棉花做的,支撑圆球的秆子是用高粱秆子做的。为此,顾齐贤找遍温岭乡村田野,还特意跑到城北街道买来高粱秆子。小鸟上面有一根羽毛,以前用的都是鸡毛,现在出于卫生考虑,他从市场上买了鸡毛掸当羽毛。

小鸟成型了,最关键的还是哨子。哨子的材料挑选大有学问,竹子要用金竹,这样才够结实和音准。“以前金竹是我自己种的,现在都去村里买。金竹做出的哨子,音色也好听。”顾齐贤说。

当天,他直接带了半成品,介绍材料来源的故事和制作的不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现场,孩子们跟着顾师傅,小心翼翼地拿起半成品,用糨糊刷在毛笔上,一黏一合,栩栩如生的“叫头”便立于眼前。

因为情怀重拾手艺

顾齐贤说,从父亲那一代开始,顾家就以做“叫头”谋生,等他长大成人,便传承了父亲的技艺。

作为上世纪风靡一时的玩具,顾家的“叫头”曾经远销广东、海南等地。但因为原材料稀缺,制作工艺复杂,利润微薄,后来顾齐贤改行做了木匠,“叫头”也逐渐消失在大街小巷。

时隔42年,顾齐贤再度捧起这门手工艺,只为一分情怀。“‘叫头’是一种传统手艺,凸显了老一辈文化人的智慧,我们有责任让它传承下去。”

前几年,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做叫头”这门手艺,新河镇专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手工艺人志愿辅导室,定期邀请顾齐贤为小朋友辅导和培训。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叫头’一吹,全村的孩子集合在一起玩,整个村子都是‘嘟嘟’的声响,别提多热闹了。”顾齐贤说,如今一声哨响,似乎就把时间吹回了童年。

他希望,能教更多孩子学做“叫头”,不仅将传统手工文化传承下去,更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以前那个年代的童年快乐。

2023-05-26 “‘叫头’一响,就把时间吹回了童年”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4711.html 1 3 顾齐贤:重拾手艺只为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