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全媒视界

咕咚一声,文艺大咖到台州

文学艺术大咖乘船眺望远处山海,创作灵感在交流中涌现。

临海紫阳街,大咖们被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吸引。

大咖们游览临海龙兴寺考察“千佛塔”。

大咖们坐船离开大陈岛。

诗人唐晓渡、王自亮在海边欣赏美景。

大咖们游览大陈岛乌沙头景区。

渔家的小屋前晒着的海鲜,吸引了大咖们的目光。

浙江诗人郁雯等人用手机记录了大陈岛乌沙头景区的创作片段,并在休息时与大家分享。

扫码下载望潮客户端 更多精彩等你来

咕咚一声,一行诗人、学者来到了台州。

他们是,诗歌批评家唐晓渡、翻译家刘楠祺、编剧韦锦、诗人李萍、书法家陈社旻、旅美华人赵文石、诗人郁雯,以及诗人王自亮、朱云鹏夫妇。

为什么是咕咚一声?

早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唐晓渡与王自亮在北京坐地铁。正值饭点,两人腹中空空。一路上,唐晓渡一直在描述,有一家面馆的面如何好吃,讲得绘声绘色。

这时,王自亮吞了一口口水,从喉咙口到肚子里,咕咚一声,整节车厢的人都听到了。

不能再挨饿了。两人立刻在就近的站点下车,找到一家土菜馆大吃一顿,扶墙而归。

咕咚一声,成了这一文人圈里的“典故”。为此,唐、王二人还组了个微信群,叫“咕咚一声下江南”。群里的人相约,要下趟江南,到浙东滨海之城台州走一走。

总算,在今年的5月15日至20日,台州之约成行。这六天五晚,他们上了大陈岛,走进了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文人与台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5月16日下午,一行人从下大陈岛乘坐渔船,来到了上大陈岛。

上大陈岛乌沙头景区,以当地黑色的岩石、泥沙而得名。

走在临崖而建的栈道上,唐晓渡一见黑色沙滩上,两块巨大的黑色岩石耸立,便脱口而出:枯山水。

枯山水,是日本的一种庭院景观,以干枯为美,用砂砾、糙石、常青树造景,搭建一种寂静、清苦的氛围。

“日本的枯山水是人造的,而大陈岛却是大自然的造化。”唐晓渡说。

唐晓渡现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曾获首届“文艺争鸣”奖,是当代诗文化的重要建设者。他的夫人,曾留学日本17年。

拄着拐杖,站在栈道上,唐晓渡拍了礁石,发给他夫人,并留言道:“海滨枯山水,气死东洋鬼!”这是夫妻之间的调侃。

王自亮是台州人,年幼时,跟随父亲工作调动,在大陈岛上生活了几年,“那时太小了,脑海中全无记忆”。长大后,他也曾上岛几回,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来去匆匆。

“到我这个年纪,重回大陈岛,看到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融入了我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王自亮指着海浪拍打的礁石,“这石头,多有韵律啊,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看起来就像一首诗。”

在乌沙头栈道的尽头,郁雯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孤独》——

海边,我的孤独拥有很多回声

有时清亮

有时婉转

有时咆哮

有时像滚滚而来的闷雷

——把我击中,所有的沙漫天飞舞

我踩进遥远的今天

大陈岛之旅,原计划是5月16日去,5月17日回。然而5月17日这天,海上有十级大风,渡轮停航。既然天公留人,大伙便乐意在岛上多待一天。

白天,他们去了甲午岩、垦荒纪念碑、台胞纪念馆等景点,回顾那段战争与垦荒的记忆。晚上在民宿里,他们朗诵诗,聊文学与艺术,畅谈到深夜。

“大陈岛有戏。”韦锦说。

韦锦是诗人、歌剧作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编剧,他创作的歌剧《马可·波罗》,于2018年5月在广州和北京首演,2019年9月赴意大利巡回商演。

“当年,国民党裹挟着居民,撤出大陈岛;后来,垦荒队员上岛建设;到如今,岛上是这样一幅现代化的图景,这个‘嬗变’的过程,有多少悲欢离合在其中呢?我觉得,大陈岛可以创作出一部悲喜剧,向全国、全世界的观众展示。”韦锦表示,“假如要我来写,我会从‘失去家园’‘寻找家园’‘重构家园’的主题方向去创作。”

大陈岛曾经被战火破坏,许多人因此而离开。但有另一群人,把小岛当做家园,在上面开荒、创业,这颇有一种“精神还乡”的意味。

出了大陈岛,19日,众人来到台州府城临海。走进龙兴寺,刘楠祺连呼三声“太棒了”。他说:“龙兴寺是重建的,但它保持了唐韵。它的梁柱特别粗大,这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因为那时木头多,大殿上的鸱吻也很漂亮,保持了原来的造型,这样的寺庙,中国已经不多见了。”

刘楠祺主业是法语翻译,曾翻译了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2021年,他凭借翻译的《问题之书》获得了“金翻译家奖”;2022年,又凭《界限之书》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而他的业余爱好在于建筑考古,对于寺庙尤其感兴趣,“下回来台州,我想爬一爬巾山,看看山上的几座古塔”。

唐晓渡将台州之行概括为“大陈探险,临海致敬”。探险,指乌沙头栈道探险境。致敬,是一行人到临海看望了诗人洪迪。

洪迪,原名郑宏杰,1932年生,诗人,诗论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唐晓渡在《诗刊》当编辑时,就注意到洪迪的诗作,却一直缘悭一面。2012年,唐晓渡第一次到临海参加活动,第一时间就找到洪迪,二人痛聊到凌晨两点,有相见恨晚之感。

2019年,洪迪呕心之作《诗学——关于诗本体诗创造及诗传统》一书出版。唐晓渡评价说:“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如此体大虑周、宏博精深的诗学著作,不但为新诗有史以来仅见,而且足与南朝刘勰之《文心雕龙》、清人叶燮之《原诗》各擅其美,相映生辉。”

时隔十年再见,唐晓渡与洪迪四手相握,久久不放开。这天中午聚餐,年逾九十、极少下楼的洪迪也在众人搀扶下来到饭店。众人把酒言欢,共叙情长。

“这次台州之行,我会写一首长诗,或者一组诗。我相信,我的这群诗人、艺术家朋友们,也会在日后创作。”王自亮说,游玩需要心境,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游伴,创作的火花,就会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来。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文 叶晓光/摄

2023-05-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4757.html 1 3 咕咚一声,文艺大咖到台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