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书院是明代台州影响最大的一座书院。
书院坐落在方岩北麓。方岩即方山,又称方城山、王城山,位于温岭与乐清交界处,旧称杜山,也称缌山,号称“台雁东南第一山”。
方岩书院之所以名声远扬,主要是因为谢铎的关系。谢铎“素以古人自期”,立身刚正,直谏敢言,时人黄绾在祭谢铎文中称:“先生有德斯峻,有功斯硕……世以进取,而先生林壑以自拔;世以媕婀,而先生方介以自励;世以污浊,而先生玉雪以自洁。天日一心,始终大节……方岩峩峩,桃溪濊濊,千古伤心,一恸奚怛!”时人誉为“天下第一流人物”,无怪乎在他请辞国子监祭酒时,“六馆诸生以乞留先生者无虑千人”。缘于谢铎的地位与立身,当时的文坛领袖李东阳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当谢铎获悉方岩书院建成,身居都门的他旋即作诗寄意,继而同僚巨宦李东阳等一时皆为和诗,寻结成集,由翰林待诏潘辰为之作序。李东阳复亲撰《方岩书院记》,记中谓:“方岩之教殆自是行矣!使被先生之化者遡厥教源,兹院之名将不朽,公虽退处林壑,亦岂不隐然为天下重哉!”此外,还有不少文人士大夫或作文、或赋诗,前后述咏过与方岩书院相关的文字,至今仍广传于世的有:曾任南大理寺评事夏鍭的《缌山记》,宝庆知府谢省的《登方岩记》,以及太常寺卿陈音作序的《会缌庵诗》,历官至礼部尚书傅瀚为序的《三亭杂咏》,等等。声闻之广布,影响之久远,是其它书院所无法比肩的。
在我脑海里,台州这么多书院能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当然也首推方岩书院。
方岩书院的构建,初时由谢铎一手规划。后来,谢铎虽在尚未告竣的情形下赴京任职,但书院的布局一遵其意:院中有堂四楹,为聚学之所;有相观、恐闻二斋,乃学子起居之室;又有桃溪书屋,广蓄典籍以资用;此外,营建者还专门建造了方石书屋,留为方石(谢铎号)先生读书著述之所,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谢铎专用的“名家工作室”。谢铎休隐家居期间,几乎都在这方石山房中度过,讲学之余,孜孜学问,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著述。据统计,其生平所著“书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除复重同撰不计外,得书二十部二百六十九卷”。
于我而言,平日使用频率极高的四种文献——《嘉定赤城志》《赤城集》《赤城新志》《赤城后集》,都与谢铎有关,自然也都与方岩书院有关。
《赤城新志》是谢铎所纂的一部赓续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的重要文献,是应台州知府陈相之请而作。他在书后的跋中写道:“初,六县各以其志来上,无虑百数十卷,诸家又以其文与诗来者数实倍之,而其势未已,堆案山积,衰病之余,茫无下手,太守公乃命布衣余秋厓德、高南郭纨检阅参校,以相其役,遂开局于方岩书院。凡再历寒暑,而功始告成焉。”《赤城后集》则是续编宋林表民的《赤城集》。谢铎在编《赤城新志》的同时,即着手《赤城后集》的编纂,“是集凡以备志之缺而已,故但取其事之核,而不尽求其文之工。文亦以类聚,而不以世次,或志略而此详,或志无而此有,读者惟随志之世次而考之,庶有以见其实云。弘治丁巳(1497)秋九月朔旦,郡人谢铎识于方岩书院”。
《嘉定赤城志》与《赤城集》虽然不是谢铎直接纂辑,但它们能传世至今,谢铎也有不朽之功。《赤城志》是现存最早的“台州府志”,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志之一,至谢铎时民间已很难见到,他在京师时“得是志于秘阁,亟手录以出”。谢铎在《书赤城志后》记云:“盖是志作于宋嘉定中,至是几三百年,其藏之民间者已鲜克见,念欲因此阁本特存其旧以广其传,未能也。去年秋,太守陈公相以郡志属予重修,因访得东门周氏本,未几拙讷叶先生之孙定中亦以其家所藏来告,盖皆嘉定刻本也。故今只取阁本参二家而较之……因得彼此互订以从其是。太守公遂取而重刻之,与新志并行,于是一郡之因革颠末,皆可考而见也。”如果不是谢铎从秘阁录出,并对这三种存世之本加以校勘并交台州知府一并刊印,那么我们今天恐再也无法看到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了。宋林表民所纂之《赤城集》则乃专收唐至宋的序、记、碑、铭等“有关于台之事”之第一手历史文献,此书民间早已不可得见,亦由谢铎从秘阁中录出,且与上述三种一并刊印斯得广传于世。
毫无疑问,凡喜欢和爱好台州地方史研究的人对这四种著述都不会陌生。我坚信,他们和我一样,都对谢铎埋首桑梓文献所作出的贡献心怀敬意,方岩书院的名字也会深深印入许多台州人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