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王媛媛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近年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台科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全面实施“1551”人才计划,打出“主动出击引人才、真心实意留人才、搭建平台用人才”组合拳,进一步激发与释放人才创新活力,逐步形成一支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
主动出击引人才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台科院始终紧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实际需要“量体裁衣”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曾就职于世界知名水泵企业格兰富、先后主持国内外多个大型新产品开发工作的沈振华博士,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入台科院的。
台州是国内最大的泵业产业基地,水泵产量占全国40%以上。台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积极服务泵业产业,但专业要做强做大,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2022年,台科院面向全国招聘有企业经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
“通过了解,我对台州泵业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前往一座陌生城市开启全新生活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沈振华说,“正在我犯难时,我接到机电与模具工程学院院长何昌德的电话,得知校党委书记邱士明邀请我一同前往温岭,对当地水泵行业的几家领军企业开展调研。”
很快,沈振华在邱士明一行人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浙江大元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东音科技有限公司,并对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有了一定了解。
通过这次企业一线调研,沈振华切身感受到了台州水泵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看到了它们当前面临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研发能力亟待不强、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等问题。
“台州水泵企业发展潜力巨大。”沈振华当即决定留在台州,加入台科院,并将身为流体机械领域知识产权专家的妻子一并带进了学校,施展抱负。
身处“抢人才”的浪潮中,台科院与各高校、网站、猎头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大数据,延伸引才触角,变“招人”为“找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真心实意留人才
人才能不能留得住,关键要看环境、看服务。
“工作的地点和岗位的变动,无疑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台科院是我的强大后盾。”沈振华说。
此前,由于疫情等原因,沈振华的孩子一直未解决异地就学问题。该校组织人事部门和属地教育部门进行多番沟通,顺利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彻底消除了沈振华夫妇的后顾之忧。
台科院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关怀上,更体现在对本校现有人才的培育上。
“要留住人才,就要给人才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台科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处长齐静芬介绍,学校建立覆盖全面、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育体系,合理谋划职业生涯,实施“一师一案”,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
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遴选教授、博士等培养对象,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促进培养对象成长成才;推进“领雁工程”,以优秀教授为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体、专业群为建设载体,增强合力抱团、协作进步、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成标志性成果;鼓励并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开展与所学专业、工作岗位或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访问进修活动……
如今的台科院,正在打造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搭建助力人才成长的管理平台,优化师资队伍的引育机制,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性。
搭建平台用人才
4月底,入职台科院不久的沈振华就在校方牵线搭桥下,成功申请进入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毕业于东南大学的赵俊锋博士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多年,他利用台州市专精特新研究院这一平台,帮助当地企业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并通过把项目带入实验室,让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入校不到4个月时间,已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近100万元。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硕博士在读博期间就专注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期间,进一步充实了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实践经验。加入台科院以来,他积极开展台州小微金融的调查研究,为今后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
为了让人才在台州更好地施展才华,台科院多方搭建平台,制定了一系列“用才”政策:与行业企业、政府共同搭建发展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建好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围绕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聚焦企业技术难点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与技术转化……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一大批同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带领下,台科院在全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标杆校的新征程上,朝着建设浙江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