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产城”融合“文旅样板”

临海:人才赋能强文旅

台传媒记者卢靖愉

近日,由五月文创出品的杂志《回到临海的年轻人》上新,这本讲述青年人如何与小城临海互动联结的在地刊物,将柴古唐斯创始人Ellen用一场赛事与城市互相成就、草宿主理人水草将理想扎根于山野、18R创始人杨林跃探索咖啡的小城生存之道等故事一一呈现。

人与城的“碰撞”,不仅激活了人事物的“化学反应”,让城市更具人文味、烟火气,也实现了人产城的深度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旅产业,如今已成为临海的“金名片”,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人气一度直追杭州西湖、云南丽江。

“聚集力”从何而来?

单单一个紫阳街区,平日里就聚集了不少“人物”:“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文史学者、青年诗人、民间收藏家……走两步,还能时不时与文物保护专家、画家、话剧演员、作家们打个照面,堪称现代版“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随着临海深入开展“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如何打造一支专业型、创新型、辐射型的文旅人才队伍,成为临海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临海率先将目光投向“文旅智囊团”,由39名省内外文旅知名专家组成“文旅智库”、470名行业专家组成“旅游品牌创建专家库”,从产业规划到品牌打造,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另外,临海还积极联手拈花湾文投、祥源控股集团等知名团队,推出巾山诗韵、十伞云庭等文旅新业态;举办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之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智库联盟论坛、台州府城宋韵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活动,扩大“借智引智”范围。

针对本地文旅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临海还编制了急需紧缺人才和新型旅游紧缺人才目录,开辟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海外文旅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等。去年以来,通过“双招双引”、发布“共享创业英雄帖”等方式,招引“乡立方”等文化企业36家,引进“再望文化传媒”等创意人才团队8个。

“驱动力”如何发挥?

“不论身在何方,家乡始终是我的心灵栖息地。”7月初,演员郑清文带着她领衔主演的电影《红色特工》回到故乡,以内部观影会的形式,与本地观众面对面互动。

这些年,不少演艺人才成了临海的城市“推荐官”:歌手、演员许佳琪频频在社交媒体“安利”临海的风光美食,还录制了一支旗袍伞舞进行推介。旅行博主房琪推出的“打卡”短视频,单日就获得上百万关注量,加速推动临海“破圈”。

为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不同身份文旅人才的驱动力,临海还创新推出“树塔尖、壮塔身、固塔基”的梯队育才模式——

实施青年英才“百人计划”人才工程、宣传文化人才“新光计划”等,以项目补助、进修培训等方式,支持文旅业态经营、文化创意传媒等领域“塔尖型”人才创业创新,扶持培育古建、民宿、餐饮等行业领军人才,带动临海全市文旅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500”精英计划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在传承非遗技艺、弘扬民俗活动、研发文创产品等方面,发挥专长,形成合力,充盈文旅人才“蓄水池”。

不断深化与中国美院、浙江画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灵湖艺术家院落、杂志社创作基地等平台。依托“新荣记学院”“智优旅游”等专业化平台,吸纳文旅企业、旅游景区、餐饮美食等专业型人才作为“塔基”,目前已培养相关从业人员8300余人。

“凝聚力”何以见得?

对于广东小伙朱志清来说,临海是个有人情味的城市,无条件“让”出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景区兴善门入口的“C位”空间,助他追逐音乐梦想;对于青年文创工作者胡瑶婷来说,在临海工作9年了,这里给了她家乡般的归属感;对于养生膏方非遗传承人戴可杰来说,之所以选择一手熬膏、一手写诗的生活,还是因为浓浓的乡土情结。

人情味、归属感、乡土情,都是这座城市的“凝聚力”。面对文旅人才,临海用诚意留才暖才,出台《进一步加强菁英人才创业创新支持 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提供租房补贴、项目经费支持等政策保障。去年以来共兑现宣传文化领域人才补贴800余万元,发放文旅人才绿卡35张。

依托“浙里实践”应用,临海在满足文旅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打通文旅人才的实践和就业通道,鼓励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分享大会、艺术驻地计划等,让各领域文旅人才都能找到舞台。

走出临海,步入位于上海虹桥的临海国际科创中心,在入口处,便可以看到一面诗句墙,都是历史上众诗人留下的、关于临海的诗句,再往里走,便能看到临海趣味知识互动墙和方言墙,路过的人往往驻足片刻,学上几句地道方言。

在“科创飞地”进行临海的“文化输出”,体现了更为深远的凝聚力。“我们希望,每一位为这座城市发展贡献过力量的人,都能够了解临海、爱上临海,愿意与临海共成长、共出彩。”临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海波说。

2023-07-18 打造“人产城”融合“文旅样板”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8961.html 1 3 临海:人才赋能强文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