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妮婷文 路桥区桐屿街道供图
走进路桥区桐屿街道小稠村,房屋鳞次栉比,村口共富工坊的流水线上,枇杷露、枇杷饮品等产品完成了装瓶、包装等步骤,成了独具特色的伴手礼。
枇杷是小稠村的金字招牌。小稠村拥有800多年的枇杷种植历史,是闻名遐迩的枇杷产区。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小稠村通过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延伸产业链条,整治村居环境,走上了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而今,小水果成了致富果,小产业推动大振兴。原先旅游资源短缺、经济基础薄弱的普通小山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文化主题旅游热门目的地。
种植方式之变
“以前种枇杷,大家不会疏果,也不懂管理,产出的枇杷个头小,质量也不高。”小稠村村民任建荣种了40多年的枇杷,问及小稠村的枇杷发展史,他打开了话匣子。
小稠村是桐屿枇杷主产区,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枇杷,主要品种是大红袍和白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稠村村民靠着向罐头厂批量售卖枇杷盖起了新房。任建荣家的两间三层楼房,便是那个时候建的。
但随着罐头产业的收缩,小稠村枇杷产业的发展碰到了难题——
罐头厂收购量减少,村民不得不把鲜果摆在村口叫卖,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枇杷品质不稳定,市场认可度不高,枇杷鲜果销售困难。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沿着“千万工程”引领的方向,小稠村党支部班子决意推进枇杷产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专家到村里看了之后,说枇杷要剪枝,不死不活的要锯掉,花开得多了还要摘掉一部分。听到这些,当时确实不能理解。”刚开始推进种植技术改革时,像任建荣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少。
为推进工作,家里种着枇杷树的村干部带头示范,疏花疏果、采取完熟栽培,使用有机肥、生草法等技术,一系列操作下来,产出的枇杷个头更大,甜度更高,卖价也上去了。
看到了变化,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
2016年,高级农艺师苏坚来到小稠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对接下,越来越多的农技专家来到小稠村开展技术指导。依托专家资源,小稠村还开办了“枇杷学院”“共富大学堂”等,将技术辅导带到了田间地头。
多年来,小稠村先后十余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进村进行技术指导,围绕枇杷调研地理环境、水土条件,建立枇杷高品质化试验基地,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枇杷19种,建设300亩规范化栽培核心区,打造“种子库”。
“每次讲课都有100多位种植户参与,大家积极性很高。”苏坚说,如今随着村里推广新型肥应用,实施矮化种植等技术试验,小稠枇杷优质果率已经提升至80%以上。
“以前,村里枇杷是大红袍多,白沙少,现在是白沙多,大红袍少。”任建荣说,大红袍口感偏硬,适合做罐头,白沙口感更好,适合鲜果销售,价格也更高。
小稠枇杷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们对种植枇杷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一开始,我家只有十亩枇杷园,现在合作社那边都有一百亩了。以前我们在路边叫卖,现在小稠枇杷名气大了,我们都通过线上售卖,供不应求。”任建荣笑着说,今年好的枇杷都卖到40元一斤了。
不但枇杷品种在变化,小稠村枇杷在品牌建设上也开始迈开腿——
前几年,小稠村注册了“稠记”商标,健全枇杷统一管理、包装、宣传,实现分级销售,扩大品牌效应。
经过品牌运作之后,小稠村精品包装枇杷产品经常供不应求,身价也从三五元一斤升到现在的三十几元一斤。
产业链条之变
在小稠村,枇杷是村民最主要的产业和最大的收入来源,但由于枇杷果期短,采摘季一过,村民便会陷入“无活可干”的状况,这是小稠村的一个新难题。
“枇杷品质上来了,接下来就是销路跟深加工的问题,只有产业链做长了,才能更好带动村庄发展。”小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邱明生说。
2021年,一张祖传的枇杷露制作土方带来了小稠村枇杷产业链条的延伸,为小稠村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张土方的拥有者,就是小稠村村民任月丽。
“孩子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做枇杷露,现在孩子都四十岁了。”今年63岁的任月丽,已经跟枇杷露打了38年交道——一个不锈钢桶,放入枇杷叶、枇杷花等八种原材料,加入一百斤的水,花费两天时间,可以做出150瓶枇杷露。
“两勺枇杷露,兑上温水喝下去,喉咙不舒服的,很快就好了,而且口感也很好。”任月丽的枇杷露远近闻名,是润肺止咳的宝物,每月能售出四五百瓶,她还为这张土方认证了专利。
“枇杷露的古方,能不能贡献给村里?村集体投资,你出技术,我们一起把规模搞大一点,做成流水线的深加工产业。”2021年,当村里希望她能献出土方,并聘请她担任技术指导时,她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2021年,小稠村创办“枇杷产业研究院”,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阳光工厂”,统筹各方技术、人才、资金,统一生产枇杷露、茶饮、酒、膏等系列产品,将冬花夏实的枇杷转化为全季产品矩阵。
如今,小稠村的枇杷露生产工厂,从材料清洗到生产,都是在可视化的透明房中进行,一条机械化流水线,一桶就能熬出2000瓶枇杷露,是原先的家庭作坊生产效率的十几倍。
这条稠记枇杷露生产线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原本无用的枇杷叶、枇杷花有了新用途,年销售额可达200多万元。
此外,在阳光工厂4间宽敞明亮的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介产品,定期开展“直播销售大比拼”活动,一批特色电商品牌产品在此诞生,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7000多单。
同时,小稠村积极培育村内农业专业合作社、果品公司、“农创客”等一批原料生产、产品研发、批发零售的不同经营主体参与枇杷产业链的完善,放大小稠枇杷产业效应。该村设立了“共富物流”,整合13家快递物流公司及42个网点,实现三级物流快递网络全覆盖,推动快递费下降20%—50%。
为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近年来,小稠村还围绕“中国枇杷之乡”主题设计枇杷品牌形象“皮皮”,开发衍生胸章、抱枕、帆布袋、T恤衫等产品,系列产品获评“浙江有礼”省级伴手礼。
乡村环境之变
“19800元,3次!成交!”
今年,小稠村在“谷雨广场”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枇杷文化节,拍卖了该村今年第一篮枇杷,全面推进枇杷特色农业文旅融合发展。
“光是今年枇杷节期间,吸引来的游客就超过10万人!”桐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稠村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农旅融合新地标。
难以想象,从前的小稠村曾是这样一副模样:臭水河,两岸杂草丛生、蚊蝇飞舞、村居环境脏乱差。
为彻底改变村庄形象,多年来,小稠村始终沿着“千万工程”指引的方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环境革命,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06年开始,小稠村以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开展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自来水工程及排污排水处理工程建设、“赤膊墙”及外立面修缮、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村道路硬化等工作。
2017年,小稠村实现污水全纳管,河道完成清淤疏浚,实现“清水”“活水”“畅流”。同时,小稠村还在丘陵山地推进凉溪坑整治工程,通过河道整治、护岸清理、溪坑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水土质量。
2019年开始,小稠村在传统枇杷节的基础上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将其升级成枇杷文化节,探索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
“怎么把我们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感受到幸福,是我们村两委的奋斗目标。”邱明生说。
在小稠村走上一回,长浃头公园、初心馆、农耕馆、网红蔬菜路、谷雨广场、儿童公园等处处是风景,一系列美丽升级让整个村庄靓丽了起来。如今小稠村已经顺利通过台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验收。
“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们就是卖枇杷,现在我们靠着美丽风景,还能吸引游客来玩,每年采摘游都有很多人!”提起村庄的变化,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当“生态枇杷”成为旅游名片,小稠村蜕变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文旅地标,倚靠着特色产业及秀美风景,小稠村的枇杷产业,逐步从传统的制造和加工业转型为品牌农业、休闲度假农业新业态。
如今,小稠村枇杷产业产值超800万元,文化旅游收入超300万元。小稠村村集体经济从2002年的2万元跃升到2022年的近500万元。
在小稠村蓬勃发展的同时,该村党总支围绕“跳出小稠,发展小稠”的思路,与周边5个村抱团建立“五村连片”党建联建,打破村级发展壁垒。
桐屿街道则充分发挥各村资源禀赋和自然基础,在产业布局、开发定位、业态分布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以枇杷为主导产业,以凉溪古道环山线路、十八坵田花海、天官桥游步道等景观为路线主体,配套茶室、露营基地、天文观测、高山农场等功能的文旅特色产业。同时,联合党委还将文旅路线辐射范围内的近30余间闲置民居打造成特色农家乐、民宿,带动周边村民创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