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金晓欣 台传媒记者谢 蕾
在临海白水洋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熟练地制作豆腐,豆腐作坊500余家,不少人还走进长三角各个城市做起小本买卖。白水洋豆腐凭借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当地的招牌。
白水洋豆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在历史传承中,白水洋豆腐曾随着鉴真东渡落地日本,也曾让朱自清为其留下笔墨。传承了几代人的石磨,磨出了浓浓的豆香,更磨出了一段充满“精气神”的出圈之路。
探索,豆腐小作坊的突围之路
“虽然从业者众多,但大多是夫妻经营,所以通常豆腐的产量不高,并且缺乏统一的官方品牌认证。”白水洋镇党委书记程卫国说,对于豆腐行业发展而言,这成了止步不前的“痛点”,主要表现在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占比不高,也就是打不开更大的市场。
如何打破豆腐“低小散”经营困局?让白水洋豆腐拿上“身份证”,白水洋镇一直在思考并积极探索。
当地深挖白水洋豆腐历史,早在2009年6月,让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艺成功进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商会党组织积极引导、组织白水洋豆腐参加行业内的大小赛事,通过频频“露脸亮相”不断提升知名度。
2023年1月,白水洋豆腐在浙江省“百县千碗”挑战赛24个豆腐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十佳豆腐”榜首,瞬间成为临海餐饮界“网红招牌”。
转折,“企业带行业”的崛起重生
有了知名度,白水洋豆腐迎来破局第二步,如何以小产业成就大行业?
行业要发展,少不了“领头人”。白水洋镇经过排摸,锁定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的金朝,他经营天意食品有限公司已有十多年,品质在行业内有口皆碑。这正是带领小作坊们崛起所需的“老大哥”。
当时,金朝一听是振兴家乡豆腐事业,当即决定在镇区设立工厂。随后,程卫国带领相关人员花3个月在镇区内多次选址,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化身助企专员,全流程、点对点为企业解决各项困难。在销售环节,更是积极帮企业对接线上头部生鲜销售平台。
凭借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天意食品有限公司在改进工艺、规范化生产的同时保留了白水洋豆腐独特的风味。例如,对炉灶口的尺寸大小等反复推敲,做到定时定量、炉内恒温;保持石磨磨浆,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工,保留本味又提高效率;坚持人工全卤水点浆,为豆腐注入灵魂。
“现在,白水洋豆腐走出菜场,用作伴手礼,卖出20元3斤的好价格。”金朝介绍,如今企业生产面积超40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超2000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是豆腐行业中的翘楚,在产业现代化发展上也是龙头标杆企业。未来努力将原先分散的个体店都凝聚起来,让“白水洋豆腐”自成一派。
出圈,风味好物的共富大图景
搭乘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跻身5A行列的快车,白水洋豆腐在全国火爆出圈。不少豆腐店在招牌上特别标注“白水洋”。这给白水洋镇提了个醒:“白水洋豆腐”想走得长远,得有品牌意识。
为加快白水洋豆腐品牌化建设,白水洋镇建设白水洋豆腐传统技艺非遗展厅,并通过民生议事堂开展“白水洋豆腐品牌化建设”专题协商议事,广罗金点子。成立了“临海市白水洋豆腐协会”,邀请非遗传承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入会,由他们根据白水洋豆腐的制作技艺与特色口感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
同时,在镇区的中小学校、琳山农校设立研学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为讲师,开发白水洋豆腐校本课程,培养特色产业技能人才。
共同富裕,是“一方”拉着“一片”跑。该镇深入践行“地瓜经济”,以白水洋豆腐为根系,向外延伸产业链。比如在镇区的高山村内建立500多亩“六月豆”种植基地,带动60多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
搭乘5A这股东风,在紫阳街核心街区开设白水洋豆腐共富工坊直营店,推出系列豆腐产品,在游客市场中闯出新天地。
借助乡村旅游“热”,将白水洋豆腐与周边生态风景捆绑宣传,探索开发“豆腐研学”为主题的旅游路线,以豆腐共富工坊为地标点位,形成产业整合联动的格局,带动实现全镇豆腐全产业链增收千万元。
“接下来,我们还要强化党建引领,在‘品牌授权生产’上发力,与头部生鲜平台进一步洽谈,更要让投资者看到白水洋豆腐的潜力。”说起白水洋豆腐今后何去何从,程卫国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