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才
陈丽娟很了不起,从一个中专毕业生成长为一家初具规模、名闻遐迩的旅行公司掌门人。事实上,这家名叫华顶国旅的旅游企业,是她白手起家,凭一己之力,花了14年的心血,像一棵树那样被浇灌,从小到大茁壮成长起来的。
直白的数据最能彰显业绩:创业伊始拉扯起5名员工,连续三年亏损,到今年百余位员工,可实现营收2亿元。业务多元化、企业集团化,陈丽娟朝着她的梦想——上市,又迈进了一步。想想真是不容易,去年她的公司地接一项,单团50万人次,稳居大台州“九连冠”,这“地接王”实至名归,令人不服不行。
罗马城不是一天垒成的,华顶国旅不是一天长大的,小女子陈丽娟也不是一天变成光环四射的文旅企业家。要知道,一个念林业专业的中专生,跨界至旅游行业,并且成为业界翘楚,需要怎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从陈丽娟身上,我们找到的答案,分明是清晰而鼓舞人心的:她一步步走来,风雨兼程,历经坎坷,到今天企业如日中天、方兴未艾的盛况,见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那就是幸福靠奋斗得来。一个企业家的幸福,不外乎创业有成,梦想成真,一头连着员工福利,另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而这些,陈丽娟尽己所能,做得风生水起,臻于完美。
与旅游业结缘,陈丽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契合她骨子里不安于“上班族”生活规律的天性。她生于天台长于天台,这个全域旅游的“名县美城”,当初天台山名气不大,只不过“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旦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纳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乡就一定成为四面八方社会公众的“诗和远方”。踏上旅游业领地的陈丽娟,也迎来自己创业的“黄金期”。从这一点看,她是有前瞻眼光的,也是善于紧跟时代步代,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的。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天台山景区当营销员的那些年,陈丽娟以行者的姿态,每周奔波于长三角地区,找旅行社推销家乡风景,“五六年少说遍访了2000家”。实践出真知,正是有这样“西天取经”般的经历,陈丽娟对旅游业发展规律,才有了精准而深入的把握。她还坚持内外兼修,“行万里路”的同时,“读万卷书”,找有关天台山文化、旅游的书来看,这是她后来成为“地接王”而修炼的“内功”。“人生每走一步都算数”,陈丽娟在体制内的奔波劳碌,为她下定决心跳出体制,锐意创业,铺就了一块块坚实的奠基石。这些奠基石,不仅是外部条件,更是职业转型的心理基础。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她的内心变得强大,支持着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向成功的彼岸。站在今天事业的新台阶,陈丽娟一边瞩目灿烂的前景,一边回首当年的艰辛岁月,一定感慨: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对陈丽娟来说,创业的梦想是一点点积聚,而追梦的步履也总是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她从来不好高骛远,而是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一个“草根”创业者的本色。公司开辟了直播带货业务,她会自任主播,大江南北地跑,甚至连分拣货品的体力活也干。这不是做做样子,在员工眼里,已是常态,否则他们心目中的陈董事长、陈总会变陌生。这已经很难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来形容了,陈丽娟之所以与一线员工“并肩作战”,除了希望自己“接地气”,完全是一个拓荒者本心和意志品质的自然流露。这并不妨碍她作为企业掌舵者的运筹帷幄和高瞻远瞩。
从事服务业的人,特别需要向善的精神、宏阔的胸襟、细致的品格,凡事换位思考,多为服务对象着想,进而提供让对方满意的服务。陈丽娟深谙此道,“欲做成事,先做好人”。有什么样的老总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她将这一理念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潜移默化至每一个员工心坎、每一项服务细节。为了“诚信”二字,企业“吃点亏”没啥大不了,也因此没有什么做不好的。陈丽娟和她的华顶国旅获奖无数,荣誉披身,但她懂得,“这奖那奖不如客户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她秉承祖辈“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家风,竭尽用心服务之能事,而赢得万千文旅消费者的信任和尊崇。
一个企业做大了,而不忘社会责任,总是让人暖心。陈丽娟和她的华顶国旅,热心公益,真金白银地扶弱帮困,这与其眷顾员工薪酬福利一脉相承。企业有兼济天下的格局和情怀,缘于追梦者陈丽娟心里明白,做大做强事业,再创华顶辉煌,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