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6天里,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男子一万米长跑。 台传媒记者潘侃俊摄

台传媒记者林 立

本届亚运会所有比赛,都圆满结束了。

同呼吸、共命运。这次杭州亚运会上,在场观赛者每天的切实感受,就是这六个字。

金牌、银牌、铜牌,是运动员来亚运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不同国籍观众们的共同追求。看着自己国家的运动员站上赛场,观众会把“加油”两个字奋力喊出,用尽全力鼓掌、尖叫,大家的心都在一起跳。当运动员输了,人们会叹息。

我和我的记者伙伴们,每天都在记录这样的尖叫和叹息,我们自己也在尖叫和叹息。媒体工作让我们需要理性,我们的尖叫和叹息都要尽可能简短,我们需要随时记录赛场上的变数,完赛后立刻去记录运动员赛后的心情,以及教练员、观众们的感受。

也是在这种被迫的理性观察中,我很多次在赛场上感受到一种超越竞技胜负带来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它似乎是平静、平和,但我又觉得并不只是这两个词。

直到赛场上的两个画面出现,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情绪是什么。

第一个画面,9月28日,乌兹别克斯坦48岁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参加女子跳马决赛。

当天她穿着淡蓝色体操服,我坐在距离她很远的席位,从我这个角度如果不看向大荧幕,就看不清她的脸。也正是这样的视角,让身材娇小的她,看起来就是一个妙龄少女。

被中国观众爱称为“丘妈”的丘索维金娜,被报到名字时,全场欢呼;站上赛道时,全场欢呼;她冲刺、空中转体、凌空翻腾时,全场鸦雀无声;她落地亮相时,全场雷鸣般掌声、高分贝的尖叫。

最终她得到了第四名,无缘奖牌。但没人在意这事。

人们给她的爱意,让她成了当天最为荣耀的“冠军”。镜头对准丘索维金娜的脸时,我看到了清晰可见的皱纹和清澈的眼神。

第二个画面,发生在9月30日晚“大莲花”体育场内进行的男子一万米决赛上。

田径赛场内,多种项目分区域同时进行。当一万米比赛开跑时,全场观众给了他们短暂的欢呼后,大家的视线就落到其他项目上。等主持人提示大家一万米进入最后一圈,号召大家给他们加油时,我发现即将触终点线的几名运动员身后,紧跟着一个肤色黝黑的亚洲运动员。就在几圈之前,我看到他还不在第一梯队阵容中,难道他是今晚的黑马?

让人意外的是,这名运动员在紧随着前几名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仍在继续跑。原来他是被“套圈”了,因为跑得太慢,前三名角逐结束时,他还有两圈没跑完。主持人告诉大家,这是来自柬埔寨的选手,希望大家给他掌声。

于是上万人开始整齐地给这个不知名的柬埔寨选手呐喊,一声声加油,整齐划一,就像大家奉献给当晚所有中国选手一样的真诚、热烈。当这名柬埔寨选手终于完赛时,山呼海啸的掌声将他包围,他感动地合十、鞠躬。

这两个画面给我的情绪,是“平凡”。平凡,通常形容的是状态,但在这次亚运赛场上,成为了最动人的情绪。

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运动员,似乎和“平凡”无关,他们是超凡的。但当我们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而“同呼吸”时,“共命运”就产生了。

是什么让我们和这些最强素质的运动员共命运呢?是我们理解了他们通过竞技体育这条竞争激烈的道路,所要追求的是什么。

金牌,当然是最终目的。但很多时候,他们明知可能无缘奖牌但仍然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从容燃烧”时,追求的是什么?在这一次亚运会上,那些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开赛时,运动员们没有被绝大多数观众所关注到,在他们比赛的地方,没有山呼海啸的加油声,但他们仍然拼尽全力,他们的内驱力是什么?

是对“平凡”的超越,是为自己证明,是向命运招手,是不认输。

运动员们在场上完成“对平凡的超越”时,我们与他们融为了一体,他们给了我们力量,我们也给了他们力量。人性的光辉,因此光芒万丈。

这届亚运会,我们的金牌、银牌和总奖牌数是最多的,这几乎是每次亚运会都会出现的结果。我们当然为之骄傲。

对于亲临亚运会现场的观众而言,这一次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我们中国的运动员无与伦比时,我们如此自豪、欣喜,如此幸福、畅快。而当包括我们国家运动员在内的全体运动员,在没有赢的希望时,仍然可以摆脱对“输”的恐惧,坦坦荡荡地触碰终点线时,我们是多么的感动、感恩。

这16天,如梦似幻,又近在眼前。我们每天在见证梦想的花开花落,每天都在迎接亚运会上新纪录的产生。这不是某一个运动员、某一种运动、某一个国家的16天,这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16天。

这16天里,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2023-10-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4840.html 1 3 这16天里,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