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免死金牌,在台州“住”了764年

钱王铁券的时光漂流

台传媒记者 吴世渊 /文

南宋绍兴元年(1131),距离北宋国都汴梁失陷,已过去4年。一位年迈的公主,历经颠沛流离,终于来到台州临海,一个让她可以落脚的地方。

她是秦鲁国大长公主,宋仁宗赵祯的第十个女儿。“靖康之难”中,在京城的皇室成员,无论男女老少,都被女真人掳去北方。她却幸运地躲过一劫,与嫡长子钱忱等人一同迁往南方。

逃难中人无法携带太多行李,只把最珍贵的物品带在身边。公主的行囊中,有一方弧形的铁瓦,上刻333字,字体晶光闪烁。这是她丈夫钱景臻祖上的宝物——唐昭宗赐钱镠金书铁券。

铁券世藏于汴京昭化坊钱府,而今随公主来到临海。宋高宗赵构对这位曾祖姑母礼遇有加,在台州城东北赐她“美德坊”牌匾,并赐府邸一座。她的儿子钱忱后来官至少师,封荣国公。

金书铁券也随着钱氏家族在台州“住”下了,这一住,就是764年。

金书铁券,也称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凭证,具有刑罚豁免权。说通俗点,就是免死金牌。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免死金牌的开创者是汉高祖刘邦。他为了笼络功臣,颁发丹书铁券以褒奖,表达他愿与功臣世代永享富贵的决心。

皇帝信誓旦旦,但真正能兑现承诺的并不多。韩信、彭越等都是大功臣,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汉初受封赏的功臣有100多个,到汉武帝时,只有5个功臣后裔保留侯爵,其余均因犯法而获死罪。

刘邦以铁券笼络功臣的做法,却为后世皇帝所效仿。唐代的铁券,能免除受赐者除谋逆罪之外一次或数次死罪。唐末时,朝廷式微,地方藩镇势力抬头,统治者用铁券拉拢人心,已流于滥用。唐朝廷不惜为免死金牌重重加码,如增加免死次数、为后代免死等,来安抚藩镇势力——唐昭宗赐给钱镠的铁券,就是证明。

钱镠出身贫困,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投靠到石镜镇将董昌帐下,成为一员猛将。唐景福二年(893),钱镠已占据浙西数州之地,朝廷拜他为镇海军节度使。

董昌的野心则日益膨胀,乾宁二年(895),他在越州自立为帝,在境内施行残暴统治。钱镠奉命平叛,一年后,他攻克越州,斩董昌,一举控制两浙,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

为了表彰钱镠效忠朝廷,同时对他进行笼络,乾宁四年(897)八月,唐昭宗特赐钱镠金书铁券。铁券形如筒瓦,中穹旁垂,质如绿玉,上嵌金字诏文。诏文中写了唐昭宗赐给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以及褒奖他平定董昌的事迹。

文末还写道:“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维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维钦哉。”意思是,哪怕长江黄河干涸得像根带子,泰山华山缩小得像个拳头,我大唐皇帝李晔向你钱镠保证,使你永葆宠幸富贵,你可以免死9次,你的子孙可以免死3次,若有一般的刑罚,官员不得过问。

钱镠获得这道铁券,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如此厚赏,皇恩难报啊!并以此告诫子孙,有了铁券,更要谨慎地过每一天,不要抹黑,不要闯祸。他还请文学家、钱塘县令罗隐起草《谢赐铁券表》,向朝廷奏陈诚敬之情。

感动归感动,但史实是,朱温指使部下杀害唐昭宗时,钱镠并未声讨;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政权,钱镠也表示臣服,并受封吴越王。在晚唐、五代十国那个“乱斯极矣”的时代,金书铁券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很难有实际的恩惠。

不过,钱镠很珍视这块铁券,将它深藏于王宫中,世代流传。

吴越国偏安一隅,远离中原纷扰。主政期间,钱镠扶植农桑,开拓海运,将江浙一带打理得井井有条。北宋名臣赵抃有诗云:“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

吴越宝正七年(932),钱镠在杭州病故,终年80岁,谥号武肃。他遗言要子孙“善事中国”“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过了46年,他的孙子钱弘俶“纳土归宋”,吴越十三州正式划入宋朝版图。

金书铁券则由钱弘俶之子钱惟濬保管。钱惟濬去世后交给他的弟弟钱惟演,钱惟演传给他的第二个儿子钱晦,继而又传给钱惟演之孙、钱暄之子钱景臻——也就是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丈夫。

建炎南渡后,铁券移藏台州。公主的儿媳唐氏,与大诗人陆游的母亲是姐妹。陆游年少时,随母亲到姨母家,拜谒了老长辈大长公主,也亲眼看到了金书铁券。多年以后,他回忆道:“某年十二三时,尝侍先夫人,得谒见大主,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筩瓦。”(《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

南宋德祐二年(1276),蒙古大军南下,临安陷落,当元军将至台州时,钱氏后裔携金书铁券逃难。兵荒马乱中,铁券坠入河中,从此没了下落。

神奇的是,到了元至顺二年(1331),一个捕鱼人在黄岩南泽库(今温岭泽国)附近的水中打鱼,捞上来一个铁瓦,以为不值钱,将其抛在一旁。村里一个老学究看到了,断定这铁券不是寻常物,立刻把它从渔人手中买走。这事情传到了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耳中,他专程找到老学究,用十斛谷子买回了铁券。由于浸水太久,嵌在铁券后半段的金字剥落了不少。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想效法前朝,赐予开国元勋金书铁券。但礼部的人谁都没见过铁券的真实样子,束手无策之际,翰林学士、文学家危素上奏给朱元璋说,唐昭宗曾赐给钱镠金书铁券,听说这道铁券至今藏在临海钱氏家中,也许可以此为蓝本,打造我们大明朝的金书铁券。朱元璋一听,那敢情好,立刻下旨召见钱氏后人。

当时保管金书铁券的,是钱氏十五世孙钱尚德,他接旨后,哪敢怠慢,拿着铁券匆匆上京城。朱元璋看到铁券后,大为赞赏,命礼部仿照它的样式,用木头雕了一个模板出来,再将铁券还给钱尚德。此次铁券进京,一时间成了“大新闻”,各路官员纷纷观瞻,文人争相唱和,刘基、宋濂等以诗赠之。

说起来,在洪武一朝,这道金书铁券还真派上过用场。洪武二十四年(1391),都察院发现钱尚德之子钱用勤在任职建昌知府期间,有税粮短缺的情况,因此将钱氏抄家入籍。钱用勤之子钱怞为了救父亲,带着金书铁券进京面圣,恳请朱元璋看在钱氏一族世代忠君爱民的份上,宽恕其父亲的罪孽。朱元璋当真下令,将田产家财还给钱氏,铁券仍由钱家保管。不论朱元璋出于何种目的,这是钱镠铁券唯一一次发挥作用。

宋明以来,钱镠金书铁券经陆游、刘基等人题跋,还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御览,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弘历第三次南巡时,也想一睹这稀世宝物的风采。原刑部尚书钱陈群与台州钱氏后裔钱选一同把铁券送到常州,呈乾隆把玩。乾隆很高兴,还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作歌》:“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他命人将这首诗刻在一只木匣子上,作为装铁券的容器,赐给钱氏后人。

清代后期,金书铁券藏于临海白石山下(今临海大田街道岭外村)的钱氏一族家里。据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写道:“券藏白石村民钱文川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村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日夜有人把守的宗祠竟遭盗窃,铁券不翼而飞。

后来,铁券在嵊县(今绍兴嵊州)出现,被时任县令、常熟人徐印士以四百银元买去。这事被钱氏三十二世孙钱文选获知,他与嵊县长乐乡一大批钱氏族人,向徐印士据理力争,终于以原价赎回铁券。赎回之日,长乐乡钱氏族人连演十天戏,以示庆贺。由此,金书铁券也从临海钱氏转藏于嵊县长乐钱氏。

1942年,嵊县沦陷于日寇。钱氏族人为防铁券遗失,将其涂油封蜡,严密保封,藏于族人钱赓麟家的深井中。这口井秋天水清,一眼见底,钱赓麟夫妇每天往井里面倒污泥,将水搅浑,如此坚持到抗战胜利。1945年11月,天气已冷,钱赓麟喝了口白酒,下井取出铁券,剥开一看,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族人将金书铁券捐赠给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钱镠金书铁券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几十代风雨,铁券有了最好的归宿。

而乾隆御赐的装券匣子,在1957年,由临海大田的钱氏族人交给临海文管组保管,现藏于临海市博物馆。

都说文物是时间赠予的礼物,但若没有钱氏族人一代代悉心保管,今天的我们也无法亲眼看到这件无价之宝。他们以祖先的历史为荣耀,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传承荣耀的证物,这种文化价值,事实上超越了文物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武肃王铁券金书考略》/钱汉东、《清代钱泳稿本〈唐赐铁券考〉》/刘鹏、《唐昭宗赐钱镠铁券研究》/王铭

2023-11-21 这块免死金牌,在台州“住”了764年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7982.html 1 3 钱王铁券的时光漂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