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李明锦
日前,临海汇溪镇山安村的150多亩高山番薯迎来了丰收,汇溪镇的30多名党员干部、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来这里帮着收番薯。
番薯地里热火朝天,山安村党支部书记金正法喜上眉梢。坐下小憩,他看着装袋好的番薯,已经在想尽快将它们变成豆面了。
“豆面是我们村里销路最好的土特产,豆面加工可是支柱产业啊。”金正法说。
种番薯、做豆面,尝甜头
山安村位于汇溪镇山区。2018年,由山河、安坑、山下岩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区域面积3.15平方千米,在册人口1100余人,其中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近200人里,几乎全是老人。
都说靠山吃山,总要有个能“咽得下去”的吃法。延绵的山峦似乎阻断了村民的致富梦,大伙下山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金正法陷入回忆,人口流失严重的山村,怎么致富?他身上的担子不轻。
“番薯地是金书记‘讨’来的。”山安村党支部委员金祖亮告诉记者,2019年,金正法去了趟宁波,联系上了乡贤彭道生。
两人都明白,山安这个山村要富起来,还得靠“土”办法——因地制宜种番薯、种苗木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9年末,山安村与彭道生的宁波沧海集团签约。彭道生出资750万元,开垦200亩土地用于苗木和番薯种植。2020年10月,第1期120亩苗木土地平整和苗木栽种完成。
“苗木带来了比较可观的村集体经济收益。”金正法告诉记者,2021年春天,第2期120亩番薯种了下去。
“山地是适合种番薯,但番薯价格低啊。”
“有销路也罢,卖不出去,不是白忙活了。”
“番薯也不能当饭吃!”
……
群众的担忧已漫天。
金正法告诉大家:做豆面,纯手工的豆面,绿色无公害,不愁没销路。
实践证明,种番薯、做豆面是对的。
在没有把豆面搞成“产业”之前,小山村几乎没有村集体收入。如今,依靠番薯和番薯加工的豆面、番薯烧等特色农产品,山安村的集体经济搞上去了,大伙纷纷为金正法竖起了大拇指。去年,他们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发展豆面的加工产业,也让村里年纪大的村民,来帮忙做工,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们都尝到了甜头。”汇溪镇组织委员陈亚亚说。
养鸭子、卖鸭蛋,大胆干
“筹集了20余万元,他办养殖场,卖鸭蛋的收入归村集体,鸭子死掉了,亏的还是他自己。”陈亚亚说,“一个60多岁的老书记,做到这份上,怎能不让人感动。”
“统领”着2000多只鸭子,几乎每天都要在鸭棚里呆上十几个小时。金正法常被乡亲们戏称为“鸭蛋书记”,对于这个称号,他丝毫不觉得难堪,反而欣然接受。
金正法告诉记者,养鸭缘起看电视。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央视农业频道给吸引住了,有个讲养殖技术的节目,每天讲述一些养殖专业户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细心的金正法结合电视中的内容与村里环境作了对比。当时,尽管山安村地理位置偏僻,水资源也不丰富,但村民几乎家家养些鸡鸭,经常有人开车来这里买鸭蛋,只是村民养的鸭子并不多,所以鸭蛋经常供不应求。
在村里考察了地形、水质和环境后,他下山找一些养殖户讨教。金正法发现这些养殖场里的鸭子吃的几乎都是廉价饲料。他想,如果用绿色环保的概念养鸭,一定能赢得市场的认可。经过反复对比思考,决定养鸭。
鸭棚在半山腰上,两个硕大的音箱放着震天的音乐。鸭子也时兴听摇滚了?激烈的音乐能促使鸭子增加产蛋量?
“山里有老鹰呐。”金正法说,两个大音箱必须把音量开到最大,能起到驱赶猛禽的作用。存放鸭蛋的仓库室温要常年保持在16℃,鸭棚夏天要通风冬天需保暖,鸭子多吃大蒜身体好……这些都是他摸索出来的经验。
从第一次进鸭棚喂饲料、捡鸭蛋,再到2020年7月的一个上午,眼看着鸭子成群打蔫,成片死亡,自己束手无策,2000多只鸭子损失近半……金正法记忆犹新。
“为什么鸭子会成片死了?”金正法闷闷不乐,苦思不得其解,于是上网查、下山问……后来摸着了门道才明白,当时买来的鸭子带有病菌。
经此,他对鸭子的引进渠道格外谨慎。
几年下来,山安村的“高山无公害鸭蛋”有了些名气,不少企业点名订货,一些临海市区的客人还会专门开车来购买。“金书记养鸭挣钱了!”消息不胫而走,不少村民来找他,要求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是稳定了些,但就养2000只左右。”金正法说,一来搞多了自己身体吃不消,二来火候还没到,村民没必要跟着自己担风险,等他把养鸭的门道都摸清了,就发动村民参股,扩大养殖规模。
“农忙干农活、农闲有活干、全年有钱赚”。这是金正法所希望的理想状态。在他的设想里,养鸭场越办越大,村民人人参股,收益越来越好,山安村的“高山无公害鸭蛋”销往了更远的地方;更多的年轻人返乡置业,小山村与种禽场、饲料场、蛋制品加工厂等联合,让村民放心大胆地干,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