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政绩是干部主政的成绩,是干部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也是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照。实践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在“树什么样的政绩”这个问题上,干部曾经有过片面的认识,一度把政绩和GDP等同起来,“唯GDP论英雄”,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顾此失彼、总体失衡。即使经济工作本身,也因为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无法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在政绩考核时,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
当然,破除“唯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而是政绩考核的指标更加多元化、更加合理、更加明确方向。首先,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我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而且,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即使单纯地发展经济也不容易。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改变也不应改变。
其次,新时代有新困境、新挑战,为避免发展陷阱、克服路径依赖,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树什么样的政绩”的一个指挥棒、红绿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对于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从而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政绩。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贯穿新发展理念始终。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领导干部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努力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个性化、优质化的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