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人糕”与“狗爱岩”

程和平 /文

“赤人糕”是椒江话,指洗澡时身上搓出的泥垢,也说“赤人”,或只说“人”。“赤人糕”,本字不明,大概可写作“漆垽膏”。

“垽”,普通话读“yìn”,椒江话读“认”。《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沉淀物;沉淀物的痕迹”。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有“磨刀垽”治癗疮、“牙垽”治毒蛇螫伤等记载。椒江话也有“水垽”“牙垽”“脚丫垽”等说法。

“漆垽膏”是皮肤上沉积的污垢。“漆”,有“黑”义。如唐孟郊诗句“初识漆鬓发,争为新文章”(《吊卢殷》)。“漆黑”仍是现代汉语中的活跃词语。“黑”可引申为“脏”。

“漆”又有“黏着”的意思。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个故事。有盗贼掘了刘备的坟墓。开墓后,发现室内张灯,两人正对坐下棋,身旁还站着十几个侍卫。盗贼们非常惊恐。其中一个弈棋者赏给他们每人一杯酒,还给了几条玉腰带,叫他们快点离开。逃出墓穴后,盗贼们发现自己的嘴已被死死粘住,无法张开。原来玉带子都是巨蟒。回头再看坟墓,却是原有的模样。故事的结尾,原文是:“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口已漆矣”就是“嘴巴被粘住了”。

因此,记作“漆垽”,词义可通。漆垽,即污垢,而且是黏结、不易去除的污垢。别地方言可作参照。江苏海门叫“黑漆”,上海崇明称“黑漆”“黑漆条”,山西沂州称“黑水”。上海松江叫“污垽”,江西新余叫“污皮”。

“漆垽糕”还是“漆垽膏”?有朋友认为应作“糕”。椒江话有个顺口溜:“双眼烂糟糟,鼻头烟筒灶,头颈番薯糕……”,用来讥讽人“邋遢”。“头颈番薯糕”即用来形容脖颈上厚厚的黑垢。但似乎还是“膏”字更合适。“膏”本为油脂,用来指皮肤上的分泌物,讲得通。有网友介绍,杭州话叫“老膏”,可参照。“糕”也好,“膏”也罢,感觉本字就是“垢”。如果在读音上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漆垽垢”是不错的写法。

也有记作“皵垽膏”的。“皵”,音“鹊”,《汉语大字典》的释义:1.树皮粗糙而坼裂;2.皮肤皴裂。江浙方言中常用来指指甲边翘起的一丝皮,如,苏州叫“肉皵”,上海叫“肉皵皮”“肉皵里”,宁波话“倒皵皮”。椒江叫“肉离(记音)”。

“岩(记音)”跟“垽”义近。“尿垽”,椒江叫“尿(音虽)岩”。细分还有“尿壶岩”“马桶岩”“盲坑岩”等说法。

有一种野草叫苍耳,苍耳的果实叫苍耳子,俗称“狗爱岩”。儿童恶作剧时,将其扔到他人头上,有如臭狗屎,粘在头发上,很难扯下来。这“岩”,本为动词,指黏着、沉积着,并且很牢固,常含贬义。转为名词时,指黏着物。例如,“饭岩起”,指饭粒粘着。“饭岩”,指粘在上面的饭。“尿壶岩起”,岩,动词,“尿壶岩”则指尿壶里的沉积物。“狗爱岩”的“岩”也是名词。

“岩”跟“粘”音近,“岩”的本字大概是“黏(粘)”。根据字书记录,“黏”音“年”。“粘”是“黏”的俗字,自然也读“年”。“粘”从元代起有跟“瞻”同音的记录。普通话目前两字分化,大致情形是,“黏”读“nián”,用作形容词,“粘”读“zhān”,用作动词。椒江话“黏”和“粘”都读作“年”,并以“粘”字为常见。温岭地名“石粘”的“粘”也读“年”。“粘”又读如“研”,比如电脑操作时,搜索粘贴的“粘”。

“狗爱岩”,三门话读音“狗污年”,可见“岩”的本字就是“粘”。“尿壶岩”“盲坑岩”的“岩”,三门跟椒江相同,也读“岩”。因此,使用合适的字,“尿壶岩”应作“尿壶粘”,“饭岩”可作“饭粘”(粘合信封或纸张用的饭粒,读音“饭泥”,也有写作“饭粘”的)。

综上所述,“赤人糕”与“狗爱岩”也可写为“漆垽膏”与“狗屙粘”。

2023-12-23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0460.html 1 3 “赤人糕”与“狗爱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