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谷尚辉
一处处鸟语花香、花开四季的湿地公园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近日,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开展媒体宣传采风活动,组织媒体记者走进螺洋脚河湿地、徐山泾等,实地感受美丽河湖之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妙。
复原“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美景
走进螺洋脚河段所在的上倪村,碧水清波、草木葱茏,河面偶尔掠过几只飞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美不胜收。
螺洋脚河是山水泾的一条支流,作为螺洋街道唯一一条市级河道,山水泾途经7个村(居、社区),沿岸小区的生活污水排放,加上原流域周边村居未覆盖二级管网,终端管网排水氨氮指数高,水环境堪忧。
螺洋脚河曾经是山水泾几条支流中污染最严重的河道之一。
2017年,螺洋脚河治理工程启动,当地拆除了涉河违建。路桥区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明河连通工程,配套建设休闲绿道、生态公园和湿地等,当年完成螺洋脚河景观综合提升工程和十路线绿化景观工程。
2019年,螺洋脚河连通工程水利部分全部完工,河道全面连通,山水泾周边还建成9个生态洗衣服,藕池居成功打造路桥区首个雨水回用生态洗衣房。
治水非一日之功。为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2022年年底,路桥启动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水质提升项目,涵盖上分水至山水泾蒋桥断面及流域内的6条支流,设计河道总长为16.16千米,包括河道两岸缓冲带以及周边的农田。
工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工湿地构建工程、水力循环工程、应急治理工程及水质监测工程;第二阶段为生态系统构建工程、面源污染净化工程、内源底质治理工程,多个工程同步进行。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工作人员介绍,以水力循环工程为例,为了增加山水泾流域内河道的流动性,该项目通过水力循环分别在四个位置调水补水:山水泾上游至车头河调水,东江河下游至狗尾巴河调水,螺洋脚河处理后补水,水刺里泾末端调水,四位一体、多管齐下以达到“清如许”的效果。
通过工程建设,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水质年均值均能稳定达到Ⅲ类水目标,还复原了“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美景。
如今走进山水泾螺洋脚河段所在的上倪村,河道两岸草木葱茏,沿河而建的游步道成了周边村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生态治理塑造完整水生态系统
第二站,大家来到徐山泾。沿着湖滨路一路往北,有着“黄金分割之美”的徐山泾就映入眼帘,这里的水质保持在Ⅲ类标准,水清岸绿成为常态。
路桥主城区河道徐山泾,属金清水系核心支流,是连通路桥主城区与飞龙湖的一条主干河道,流经6个村(社区),河道总长6.18公里,其中流经路北街道的有1公里多。
前些年,由于徐山泾沿线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染物无序排放,导致徐山泾流域生态“黯然失色”。
2020年徐山泾进入枯水期,经监测被列入劣Ⅴ类水质,加上内环路施工附近管网破损,徐山泾的管网改造势在必行。
2021年5月,徐山泾618美丽河道桐屿段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一期工程开始实施,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徐山泾干流2千米(中后村至桐东线)及其流域范围内的两条支流。
为了减少对附近小区用水管网的影响,工程改造采用顶管方式,无需开挖,以牵引手段将管网铺埋、修复,并与灵山街污水总管对接,解决附近村(居、社区)、小区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同时,考虑到徐山泾流域的工业企业会有大量生活污水。街道牵头对接村(居、社区),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对辖区“低小散”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同步铺开雨污分流工程。
“根据河段的特征,我们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来净化水质,逐步恢复徐山泾水域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工作人员说,项目完工后,徐山泾水质指标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及以上,沉水植物成活率95%。
“走访了这些美丽河湖,现在路桥区域水环境日益改善,抬头赏景、移步闻香,一处处风景秀丽的湿地融入周边群众的生活,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采风团成员们纷纷赞叹道。
为让徐山泾呈现更多的“美”,路桥区还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治水实践,积极构建徐山泾“水下森林”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适宜生长的轮叶黑藻、红线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来为河道微生物提供栖息地,让水与生物相互依存,塑造了徐山泾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低散乱”整合入园的新路径
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浙江之恩环保产业园位于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路桥分区,占地面积155亩,是由政府主导、社会运营的绿色经济重点项目。
2018年,该园区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2022年,该园区被列入省级标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培育名单,以“地上—地下”系统性一体化管理为核心,以污水零直排“七个全”为基础,以“电镀管家”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为支撑,以“绿色—低碳—节能—循环”为导向,全力打造电镀园区智慧信息化“污水零直排区”示范基地,全面展现电镀行业“路桥模式”新名牌。
该园区在全国率先建设架空式综合管廊,采取“多企专管”方式将“9+1”类电镀废水输送至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车间内外生产废水均通过架空管道输送。
“园区创新建设了污水空中管廊和雨水明渠工程。”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工作人员说,整个园区只设置1个污水排放口和1个雨水排放口,实现“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统一排放”,推进污水输送规范化、可视化、可追溯化。还采用立体式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重力势能输送污水,相较于同等规模同等性质的单层式污水站节省土地达到75%以上,降低能耗50%左右。
目前,园区电镀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领先全国,使用全自动控制的节能电镀装备,优先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高档镀种,推广无氰、无氟、无磷、低毒的清洁生产工艺。
不仅如此,这里还实现雨污排放口的规范化整合和智能化管控,实施二维码身份证管理,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一口一码一监测”。“这为各地‘低散乱’整合入园开辟了一条集统一治污、数字管理、绿色低碳为核心的‘之恩样板’新路径。”采风团成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