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单露娟文/摄
车子驶过三门湾蛇蟠大桥,抵达蛇蟠岛。一下车,海风携带着咸腥的味道扑面而来。
冬日的午后,小岛静谧安宁。有老人搬着小板凳闲坐晒太阳,也有渔民在家门口忙忙碌碌晾晒鱼鲞。
离居民区不过几百米就是万亩养殖塘,阳光下,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养殖塘边的堤坝上有不少游客,他们或欣赏风景,或拍照留念,享受着惬意的周末。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孤悬海上的小岛,通过围垦和修桥通车,如今已与大陆紧紧相连,并成了旅游胜地。
养殖塘边上就是三门围垦纪念馆,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走进它,就可以了解三门的围垦史。
红色岁月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栩栩如生的铜塑像。他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背着箩筐,在红色背景墙的映衬下,参观者一下子就被带入那段热血的围垦岁月。
入内,右手侧可以看到灯箱搭配围垦劳作的剪影造型,由深及浅地层叠蔓延,拉开“一条扁担两头弯,畚箕挑出金银滩”的序幕。
整个纪念馆以历史时间线为主线,从“海退地出”“山海之梦”“众志成城”“蛇蟠蝶变”“蓝色畅想”五个篇章,详尽地记录了三门从一片荒滩到万亩彩塘的蜕变历程。
三门的海塘围垦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台州市志》载:“唐高僧怀玉在健跳筑健阳塘,堤长约500丈。”这是台州历史上见于文献的最早的人工海塘。自此,历代三门人筑梦海洋,垒堤建闸,围海垦殖,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
在“海退地出”展厅,参观者可以通过图文资料清晰地了解到三门自唐以来历代围塘史。
比如宋代时,三门围塘主要集中在浦坝港、洞港沿岸,先后围成花桥东山塘、小雄洋底塘、五支岙塘、沿江浬浦塘、三岩王鉴塘、沿赤钳口塘,成为三门县历史老塘。
经过历代的努力,清朝时,三门县形成泗淋、沿赤、六敖三大平原,围塘建设渐成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三门人民更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围垦海塘79处,面积达13.38万亩。其中,最大的围垦工程就是蛇蟠塘,共分四期,总面积近2万亩。围筑而成的海塘,成为三门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色银行”。
“山海之梦”展厅重现了蛇蟠围垦史。上世纪70年代,亭旁6个公社47个大队,3000多筑塘大军,走出大山,奔赴蛇蟠,开启了长达20余年的围垦战役。他们穿草鞋、挑干粮、背被褥,筚路蓝缕,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围筑堤坝20公里、良田1.58万亩。
在“山海之梦”展厅的一块区域,各地捐赠的老物件重构出筑塘人住山洞、睡草床的场景,还原那段艰难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围塘岁月。还有8米的超长沙盘和海浪多媒体背景,再现当年打溜运泥、夯基筑堤,用最原始的工具和人力筑起“海上长城”的场景。
蛇蟠岛的开垦不是一帆风顺的。三门地处滨海,时常遭受台风袭扰。1997年,百年一遇的“9711号”台风正面袭击三门,台风、洪水、天文大潮三碰头,全县人民苦心经营40余载、74条总长147公里的海塘全线垮塌,村庄、农田被淹,民房倒塌,围垦人数十年心血付诸东流。
大家没有气馁。面对天灾,围垦人和蛇蟠原住民以血肉之躯迎暴雨、战台风、抗洪水、斗大潮,重建了家园。其中,连心塘10公里长的海岸线建成高标准海塘,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目前,此地已经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蓝色篇章
几十载岁月,在多方的努力下,蛇蟠岛经历了蝶变。
曾几何时,蛇蟠岛孤悬海上,隔洋过海,往来不便。如今,水路、省级公路、沿海大通道,渐次贯通。苍茫大海上一座蛇蟠跨海大桥连接起陆岛通道,陆岛相连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在“蛇蟠蝶变”展厅,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到如今蛇蟠岛的风光。
当游客踏上蛇蟠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这里的海水碧绿,与天空相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清脆的声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之中。
在这里,游客可以度过充实的一天。海盗村,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海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海岛洞窟景区,集洞窟精景与海洋风光于一体,雄浑大气;黄泥洞村,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野人洞,展现了中国最传统的居住方式……
蛇蟠岛也是食客眼中的鲜甜打卡地。万亩养殖塘波光粼粼,鱼欢虾跃。这里小海鲜品种繁多,青蟹、对虾、小白虾、牡蛎、海葵、望潮、跳跳鱼等,味道鲜甜,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全季全天候鲜甜“大渔仓”。“鲜甜产业”已成为蛇蟠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
勤劳的蛇蟠人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在“蓝色畅想”展厅,我们可以看到蛇蟠岛的未来规划。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随着沿海大通道的连接,蛇蟠有了更广阔的创业舞台。未来,蛇蟠岛将继续围绕“三区”建设目标,积极培育海岛度假、渔村体验、海鲜美食、运动休闲等优质旅游产品,将蛇蟠打造成一个诗画旅游地、精美小城镇、鲜甜小海鲜打卡地,推动三门县“长三角一流、国内著名的滨海度假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鲜美城市”建设,塑造三门海洋旅游独特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