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大爷抗癌记

台传媒记者刘蒸蒸

“我爸爸现在恢复得很好,还经常拿出心爱的二胡拉上一曲!”

春节将至,仙居福应街道的应女士特别高兴。2023年,她的父亲应大爷(化名)确诊食管癌,因为基础疾病多,差点儿做不了手术。但医护人员和全家人坚持不放弃,最终应大爷成功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康复也比较理想。

“住院治疗前,我爸连水都咽不下了,一米七八的个子,瘦到只有49公斤。”应女士说,手术后半年,父亲现在能吃完一整碗米饭,最近的复查结果也正常。“真是喜出望外!”

手术

2023年4月,应大爷因为吞咽困难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食管癌,今年6月住进台州医院东院区心胸外科。

一般来说,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应大爷身体状况差、基础疾病多,加上辅助治疗期间又感染新冠肺炎,完全没法开刀。“很容易出现心梗、脑中风等手术并发症。”心胸外科首席医师葛宏飞说。

只要用心想办法,一切皆有可能。心胸外科医生凭借丰富的新冠肺炎治疗经验,为应大爷制定了积极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气管镜下吸痰等手段多管齐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应大爷身体情况有所改善,加上术前采取的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肿瘤,更为手术的进行创造了条件。7月19日,应大爷在台州医院东院区成功接受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

由于食管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手术本身难度比较大。葛宏飞特地邀请了心胸外科副主任王春国同台。“做了6个小时,最终一切顺利。”

“治疗期间,家人的支持也特别重要。”葛宏飞说,应大爷的家属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24小时身边都不断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医生特别信任,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

护理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像应大爷这样特殊的病人,护理要求自然更高。心胸外科护士长施欢欢多次组织团队讨论护理方案,努力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压力。

管床护士陈芳说,应大爷手术前,已经有四五个月吃不下饭,需要靠鼻饲管输送营养。鼻饲管经过咽喉,有一定的不适感,加上应大爷常常咳嗽,一刺激恶心,容易造成鼻饲管移位,得及时联系内镜中心再次插管。“因为食管肿瘤较大,内窥镜进不去,还得找有经验的医生‘盲插’。”陈芳回忆。

手术后两个多星期,应大爷从重症监护室转回心胸外科病区。由于老人家体质差,手术后抵抗力下降,特别容易再次发生肺部感染,过好呼吸道护理这一关十分重要。

陈芳介绍,一开始,应大爷气道湿化不见效,痰咳不出也吸不出,经常脸涨得通红。

怎么办?有护士想起在重症监护室轮转时接触过的“持雾装置”,这是一种将灭菌水雾化成超细颗粒的装置,能够起到更好的湿化效果,使痰液变稀。陈芳立即查阅文献,并请重症监护室高年资护士示范操作,很快就给应大爷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当天晚上吸痰时,痰液就从吸痰管里喷出来,应大爷感觉轻松了许多,老伴在一旁开心地连说“神了”。

家人

营养不良、肺炎、肺气肿、颈动脉狭窄、冠心病、高血压、肝功能不全……在应大爷的诊断书上,这些手术高危因素列出了10多条。

但应大爷的家人从未想过放弃。老伴说,年轻时,家里全靠应大爷这个主劳力撑着。“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得病了,我们得照顾好他。”

小女儿应女士则说,老一辈人的感情都深藏在不言中,几十年来她没听父母说过啥甜言蜜语,“要不是这次爸爸生病,我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深情。”她说,应大爷患有轻度的老年痴呆,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较差,还经常乱发脾气。有一天妈妈气得回了老家,可心里哪里放得下,“当晚又跑回医院陪夜了。”

应大爷住院期间,两个女儿一个白班一个夜班,轮流贴身照顾。大女儿甚至为此辞了工作。

家人的爱是应大爷抗癌路上的满满动力。医生叮嘱术后要多做咳嗽、深呼吸等肺功能康复训练,但应大爷一开始完全不配合。“我想到爸爸以前爱唱歌,就在病房里陪他唱《大中国》,又让他开心,又有锻炼作用。”

“真没想到父亲能恢复得这么好,现在妈妈做饭时,他还能帮着烧柴火。”应女士为此由衷高兴,她说,非常感谢医生护士的付出,也感恩自己这个有爱的家庭。

2024-02-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4055.html 1 3 仙居大爷抗癌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