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谷尚辉
4月18日,在椒江大陈岛的海岸边,几位岛民将漂浮的塑料瓶和泡沫塑料等捞上岸,她们将这些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在这里,捡拾塑料垃圾为她们额外增加了不少收入。“小蓝之家”给的回收价高于市场价,“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提高废弃塑料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使参与的渔民等有钱赚、企业有动力,这是椒江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项目的重要一环。
作为沿海城市,台州市椒江区积极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链接“海上垃圾收集—陆地再生利用—碳交易升值”等环节,解决了海洋塑料收集难、利用难、交易难等问题,率先打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海洋生态领域的实践样板。
从“海洋云仓”到“蓝色循环”
“蓝色循环”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脱胎于“海洋云仓”。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快速改变,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19年,椒江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引入“海洋云仓”(1.0版)试点,在中心渔港、大陈渔港铺设智能硬件,可回收船舶含油污水服务,覆盖进出辖区渔船1000多艘。
船舶在发动、航行过程中会产生含油洗舱水、机舱舱底污水、含油压载水等污染物,按照要求这些只能回岸处置,不可以直接排放到海里,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这个智慧治污模式实现了船舶污染物有人收、有处去、方便管。
2021年,椒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将“海洋云仓1.0”升级到“海洋云仓3.0”,将海洋云仓与数字化平台“渔省心”相结合,不仅增加了船舶污染物的种类,还能进行污染物收集、转移和处置,根据船舶污染物的不同属性,源头分类减量。
2022年4月,作为浙江省唯一试点,椒江区率先实行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
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椒江生态环境分局联合第三方根据海洋垃圾产生和分布的特点,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
去年,“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也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资源循环型共同富裕
台州沿海镇村群众6846人、海上船只6780艘,由边滩环卫、船东渔民和小蓝之家等群众组成收集队伍正在主动参与海洋塑料收集。
“‘蓝色循环’模式,最重要的是解决海洋垃圾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回收利用率低等难题。”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说。
“我们把回收的海洋塑料再加工为高值原料再出售,提取20%交易额设立‘蓝色共富基金’,以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进行利润二次分配,提高产业整体收益,通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垃圾再生塑料增值165%以上。”洪燕说。
不仅如此,椒江还以激励考核机制赋能海洋塑料污染长效防治,建立全国首个《渔业信用评级实施细则(试行)》,为高信用渔民、渔企提供更便捷优惠的政务服务。同时,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以标准的治理体系和产业链升值体系获得国际权威认证,与德国莱茵、法国威立雅等国际企业开展合作,签订了1680吨的销售合同。
“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洪燕说,正是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