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卢珍珍
一群青年人相聚线下可以做很多事,露营、骑行、徒步……也有部分青年人,选择放弃这些时下潮流的社交方式,他们喜欢走进线下读书会,分享个人所读书目。
读书会,这种“古早”的青年社交方式,如今只是小众群体的坚持。谁在参加读书会?在读书会里,他们收获了什么?
聚在一起读书
每个读书会都有一个主理人,这个角色往往也是读书会的组织者。而喜爱阅读,是主理人组织发起读书会的内在动力。
26岁的温岭人连启俊,是一名自媒体人,同时也是“浮世避难所”读书会的主理人。
2021年,连启俊大学毕业。因为喜欢阅读,他在社交平台上陆续分享着自己的读书感悟,慢慢地,他成了一名“读书博主”。
为了给喜欢阅读的人搭建一个交流空间,2022年,连启俊做起了线下读书会。一开始担心阅读人群的定位问题,他便想通过热门实用类的书籍来吸引人流,“最后发现这样违背了初衷”。事实上,爱阅读的人,总会惺惺相惜,他们会在各种读书会上不期而遇。
连启俊曾举办过一场读书会,共读的是法国哲学家E.M.齐奥朗的《在绝望之巅》,“我担心小众作品的读书会,会流失阅读群体,导致参加的人会不多。”结果出乎意料,不到半小时,那场读书会的名额就被报满了。读书会现场,大家不仅分享了这本书的阅读感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了自己人生“绝望”时刻的困惑。
“浮世避难所”读书会的参与人群,在20至35岁之间,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目前,连启俊已经陆续组织了20多场线下读书会。
组织一个线下读书会,并能长时间高质量持续运作下去,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种不容易,天台机关读书会的负责人许天雄,深有体会。
天台机关读书会成立近6年时间,目前共有理事6名,会员540多人,开展“共读一本书”等各类读书活动55期。
“我们一直强调‘以输出刺激输入’的‘费曼学习法’,通过讲来倒逼自己更好地阅读。”读完一本书,线下交流输出至关重要。
成立初期,天台机关读书会与天台图书馆合作,推出每期“共读一本书”活动,报名的读者可以拿到一本书,但需要在一个月内读完,并在线下交流输出。
后来,“共读一本书”改成了一月一主题,“在这个主题内,我们选三本书,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进行分享。”
不少书友在读书会中悄然成长。2021年,天台机关读书会的成员组团参加了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在7000名参赛选手中,成员许天雄和庞梦楚突围,获得了长三角地区个人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许天雄同时还获得了阅读质量奖。
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走进读书会的书友,往往都有共同的需求: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
疫情期间,许天雄组织天台机关读书会,在线上精读图书。“每天利用中午休息的半个小时,我们共精读了《当尼采哭泣》《曾国藩家书》《西西弗神话》三本书,逐字逐句读着,大家有疑问或者有想法的,都可以进行交流。”
许天雄后来才知道,这段精读时光,给一些书友带去了力量。“有个书友陷入抑郁情绪,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当时我们精读了《西西弗神话》,从理性主义聊到存在主义,从心理学聊到儒释道,从宗教伦理聊到人的解放。后来她私信告诉我,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通过阅读,她所看到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许天雄说。
在读书会这个阅读空间里,无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原本两个小时的读书交流,在大家的热情讨论中,往往会被延迟至三个小时。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在谈学习方法时说,要是你能把一个概念用最简洁的语言,让不会的人也听得明白,那就说明你对这个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书友庞梦楚认为,机关读书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费曼学习法”实践平台,不管担任主讲还是交流,都能通过输出刺激书友加速吸收书本内容。
线下读书交流,重点在于能够面对面沟通。连启俊认为,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读书会是回归线下的其中一个途径,也是探索人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浮世避难所”读书会线下第一个圆桌话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圆桌会沟通交流”。
“参加读书会,不只是为了分享书,分享读书心得。阅读是私人的事,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是打开沟通渠道,也很珍贵,屏幕后的交流可能并不那么直接,会有更多误解和情绪,而面对面的沟通更真实,也更清晰。”连启俊说,人们习惯在网上发一个表情包或者网络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线下交流时,他发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他人的经验和经历,能拓宽你认识事物的宽度和厚度”。
将读书会进行到底
做了6年的机关读书会,许天雄认为,一场读书会之所以能不断吸引书友,在于每次交流分享时,大家能在其中有所收获,“交流的质量很重要”,读书会也要求主讲人每次都能高质量输出,从而激发书友的阅读兴趣、参与兴趣。去年,天台机关读书会推出“三年读书计划”,即通过阅读,带领书友探讨“我为何是我、我从哪里而来、又会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按照计划,读书会第一年读西方思想史,第二年读中国思想史,第三年了解人的演变。
一场读书会也需要交流的自由度,“读书、读书会,只是我们发自内心、真心实意想做的一件事,仅此而已。我们相信,读书本身,已经具备了动人心魄的强大力量。我们提倡‘和而不同’,每个参与者讨论时,都能得到一个真诚的回馈。”
天台机关读书会每期活动都有10人左右参加,许天雄发现,有些年轻人结婚生子后会消失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回到读书会。也有部分读者参与几期之后,觉得不感兴趣直接放弃了。就连他自己也觉得,已到不惑之年,对于读书、读书会进入了一种倦怠期。“有时候跳出书中理论的局限,直接去感受生活,得到现实的反馈更重要。”但他仍在坚持,“读书会有其存在的意义,那些在生活中有困惑的人,可以走进读书会,在书和交流中,跳出自我困境,收获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连启俊主理的“浮世避难所”读书会,是他强调“回归线下”的其中一个项目,关于人与人的沟通方式,除了读书会,也可以是圆桌会、电影分享等等。目前,“浮世避难所”读书会已经和不同的书店、民宿合作,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个周六,读书会就将招募一群爱读书之人,走进温岭石塘,当一天“海边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