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极致

黄保才

在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精致的迷你展示厅,我零距离亲近着平日里见不到的大小齿轮,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最大的齿轮用在采矿、冶金港口等行业,最大的直径可达3米,最小的用在医AR、VR眼镜,仅0.3毫米,最大与最小相差一万倍。”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公司董事长吴长鸿通过微信向我科普了下。

“小齿轮转动大世界”,齿轮作为机械零部件,不显山不露水,各就各位,默契配合,飞速转动,带动整个世界正常运转。在我看来,冰冷而锃亮的齿轮就是艺术品,其精度、强度、寿命……迈向极致,就是制造者登攀的一座座“珠穆朗玛峰”。

44年弹指一挥,崛起于东海之滨玉环小岛的双环传动,心无旁骛,一直专注于齿轮制造,从一家仅有5名员工、5台仪表车床的小小齿轮厂,如今成长为一家拥有7000余名员工,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全球化齿轮制造集团,并稳居世界齿轮散件行业“头把交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么多年来,双环传动秉持着坚贞不渝的产业忠诚度,一步一个脚印,一年更比一年强,靠“好一点,好很多”“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的企业价值理念,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终于缔造了一个“齿轮帝国”,引领了整个行业的颠覆性革命。

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吴长鸿对齿轮的热爱、专注、执着,和坚如磐石的创业创新精神,成就了双环传动这家名副其实的大型“专精特新”企业。

1992年,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吴长鸿以准女婿的身份进入企业工作,经历过齿轮制造、采购、销售、检验等各个环节,当过企业生产主管、销售主管,副总经理,直至总经理、董事长。在企业创办人、岳父叶善群等前辈吃苦耐劳精神的感染下,吴长鸿扎根企业,一靠自身努力,二靠机遇垂青,很快成长为双环掌舵人。这既是前辈的信任,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企业家的吴长鸿身上有种站高看远的特质。他做战略决策时既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又“走一步,看十步”,基于对齿轮制造行业的熟稔和政经大势、市场变化的预判,每每能精准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式、加速度、高质量发展。我揣测这种特质,与他所学的无线电专业有关,无线电技术无远弗届,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想到的,比做到的要多得多。吴长鸿审视行业、市场,有一种像做精做细齿轮那样的极致眼光。

他很早就树立一颗“要做世界第一的齿轮厂”的雄心,这个“世界第一”,不只是产量、产值的考量,更有标准、质量的追求。因此,他带领双环传动团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双环人专注于精密传动事业不动摇,坚守初心,固守本源,逐梦前行,奋斗终生”。这两句话,作为“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的注脚,赫然展示于公司大屏上,时刻感召、凝聚人心,为抵达企业共同目标奋然前行——站在百亿企业的新起点上,双环10年内要做到500亿元。这个目标清晰、宏伟,但在吴长鸿看来,仍不失务实。

双环传动专注于齿轮产品的精密制造,如今已达到一根头发三十分之一的精度,企业发展轨迹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但吴长鸿对新质生产力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新质生产力可以归纳为“两新一高一低”,其中“两新”分别是新市场和新技术,“一高一低”是高质量和低碳化。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七分着眼当下,三分规划未来,要算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账,平衡好企业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持续为企业发展积蓄新动能。这样的认知和理念,不仅对双环传动,对齿轮制造业,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也不啻是一副“清心明目”良剂。

做极致的齿轮,需要极致的管理。吴长鸿执掌双环传动后,就引入当今仍不失最先进的日本精益生产管理,严格贯彻“现场即市场”的理念,通过“以岗定人”,实现传统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并用一个又一个实践成果印证管理创新路径的正确性。

做极致的齿轮,需要极致的人才。吴长鸿说,企业的全球化,不只是产品、生产基地的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全球化。为此,他不遗余力,瞄准国际化需求,招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就业背景或者留学背景的人才,赋能人才迭代。他还注重人才的融合,“在双环,不是一代干掉一代人,而是一代带动一代,几代人非常好地融合”。

做极致的齿轮,需要极致的决心。吴长鸿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做最难的事情”执念。他像个医生琢磨疑难杂症一样,迎难而上,开辟企业产品新赛道。新能源汽车齿轮、RV减速器机器人关节国产替代——摘取机械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有如此这般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双环不拿第一也难。

没有问吴长鸿的微信名为什么叫“吴一”, 我想,这个“一”就是独一无二,勇当第一的意思吧。

2024-06-03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2344.html 1 3 迈向极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