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开展杨梅双层覆膜栽培技术

陈海豹:新农人玩转“高科技”

陈海豹(左一)在分拣杨梅。

台传媒记者崔旭川文/摄

“好的好的,真空包装40箱,平提篮35箱,明天早上9点前送到动车站……”6月19日,记者在三门县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见到负责人陈海豹时,他正忙着接听客户的订货电话。

“我家采摘季比别家要长一些,头茬杨梅在5月12日就采摘上市了,预计整个采摘将持续至7月上旬。”看着合作社里里外外堆满的杨梅和忙碌的工人,陈海豹直言忙并快乐着。

杨梅时令极短,陈海豹的杨梅为何能早早上市,采摘季长达近两个月?

在陈海豹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他的杨梅大棚。与一般大棚不同,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大棚由整齐排列的钢架结构高高撑起,上面工整覆盖着拱形薄膜。“在顶棚下,还有一层薄膜,通过电机和轴承装置伸缩控制,可以更精准控制棚内温度。”陈海豹介绍,这一双层覆膜温控技术,是2021年年底,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全省率先在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试点。

“大棚内还装了温度、湿度传感器,每天早上起来,我不用去杨梅山上逛,通过手机APP,杨梅大棚里的温度、湿度一目了然。”陈海豹介绍,“通过检测数据,及时调整棚内温度,露天杨梅树受着春寒时,我的大棚里杨梅自然长势更好。”

不仅如此,在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下,施肥、剪枝……陈海豹无一不精益求精。

在这样精细管理下产出的杨梅自然身价陡增:约5斤左右的精品杨梅一箱售价580元,单果超40克的顶级杨梅礼盒售价1080元每箱,折合每颗约20元,且不愁销路。

陈海豹一家从父辈就开始种植杨梅,“农村土专家”如何摇身变成新时代新农人?

2019年,当时陈海豹的杨梅基地还处于露天种植模式,产量低,品质不佳。意识到不足,陈海豹开始他的“学习充电之旅”,外出到兰溪、云南等地学习,参加浙江农艺师在职研修生培训,主动向农科院专家拜师。

2019年他尝试大棚促成栽培;2021年,改建“单膜”为“双膜”首批覆盖杨梅大棚8亩,并增加数字化智能温控系统;今年,松门合作社的杨梅比普通杨梅大棚栽培提早上市15至20天,是全省最先上市的杨梅基地,杨梅品质显著提高,350亩的基地预计可产出10万公斤杨梅。

为了带动共富,拓宽销售渠道,松门杨梅合作社建起了杨梅共富工坊,挖掘周边村内年轻人组建直播销售团队,通过网络推介三门杨梅。上市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订单纷至沓来,带动合作社农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小小杨梅果成为了农户与合作社的“共富果”。

尝到了科技的甜头,陈海豹技术创新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明年我们计划引入大棚锅炉控温设备,让杨梅享受全天候供暖,争取把杨梅上市时间再往前提半个月。”陈海豹信心满满。

2024-06-20 在全省率先开展杨梅双层覆膜栽培技术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3665.html 1 3 陈海豹:新农人玩转“高科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