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嘉
又到一年毕业季,就业话题成热点。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情况牵动千家万户,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外部内部共同发力、供需双方双向奔赴,让高校毕业生“有枝可栖”。
促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重要前提。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因此,在稳住存量岗位、把牢企业就业“主阵地”的基础上,要以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岗位,扩大增量规模。各高校要为毕业生广泛开拓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政策性岗位的挖掘力度,组织实施好基层服务项目,实施“三支一扶”等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化兜底、切实提供服务保障。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对岗位需求不了解、求职技巧不成熟、自我认知不清晰等问题,市场上也存在虚假招聘、滥用试用期等违法现象,亟需精细化就业指导帮扶。高校应提供多形式的就业指导,前置“探企访岗”“就业实践课堂”等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缓解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下的“少业可就”、结构错位下的“有业难就”等问题。把就业与人才服务前移,针对毕业生的需求提前介入、提供帮扶,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保障优质资源信息“一键直达”,实现就业流程手续“一站办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要主动树立择业新观念,唤醒择业主体意识,才能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走出一条崭新之路。要处理好当下和未来的关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当前有限的条件下做出相对合理的就业选择,加快适应社会环境、了解职场规则、学习实操技能,进而形成更为理性和有针对性的职业选择。同时,应认识到择业除了“体面”,也可“多面”,任何职业都不会埋没人才,也不会束缚人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对待职业的态度。当前,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另辟蹊径选择“灵活就业”,只要坚定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求知,努力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同样可以找到实现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