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界

挖藕,没有诗意

荷田里的许学龙。

临海杜桥城西村东峙自然村房前屋后的荷田。

藕农许晓刚为莲藕减产发愁。

许学龙穿好橡皮衣前往下一片荷田。

许学龙、王梅英夫妇拿着皮管作挖藕准备。

许学龙一天的收成。

许顺法用“现代化”工具高压水枪冲洗莲藕。

许学龙准备“上岸”。

许学龙忙碌了一天露出笑容。

许学龙、王梅英夫妇将莲藕装车。

许学龙、王梅英夫妇收工回家。

下载望潮客户端 更多精彩等你来

台传媒记者李明锦文/摄

几天前,与同事去“厨神”朋友那儿吃宵夜。闲聊时,“厨神”说家乡的特产正在披星戴月地“赶来”,清甜可口,乃消暑佳品,执意让我们次日就过来尝尝。

盛情难却,次日赴约。从湖北远道而来的珍馐,是几把莲蓬和一盘莲藕。剥开莲蓬取出莲子,果然白嫩,一口一粒,一股甘甜顺腔入腹,妙不可言。莲藕在热锅里溜达几圈添了锅气,相比生食,更是香甜。

“好吃”是我们给出最中肯的“吃后感”。

其实,这些吃食不罕见,绝非江汉平原独有,台州就有很多,也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厨神”不以为然,认定了家乡的就是最好的,笑眯眯的眼睛里已然写满了乡愁。

民间自有“小暑天热要食藕”“荷莲一身宝,莲藕最养人”的说法,每年7月直到次年5月都是挖藕的漫长季节。

临海杜桥城西村东峙自然村有连片的荷田,风来水漾,比人还高的荷叶摇曳生姿。7月10日,烈日当头,藕农们躬身荷田挖着藕。

“莲叶何田田”,但挖藕绝没有这般的诗意。由于藕身脆嫩,人工挖藕一直难以被取代,无法机械化作业,藕农须身陷“泥潭”,将莲藕一根根小心取出。

相比过去用铁锹、镰刀,如今,挖藕似乎也“现代化”了。在高压水枪的加持下,每根莲藕从被发现到漂在水面上,仅需一两分钟,是传统挖藕方式的五分之一,挖藕效率的提升显而易见。

种了30多年藕的许学龙是村子里的种藕大户和“专家”。

许学龙说,挖藕是技术活,虽有水枪开路,双手也要轻重得当、方法适宜,否则,藕头出来了,中节的藕身还粘在泥里。有经验的藕农会用手抠着藕身,一手让水枪缓缓冲开淤泥,一手试探着将藕身前后移动,慢慢将一联藕完整地带出来,让莲藕浮起,再将其冲净……

夏日炎炎,许学龙不时把脸凑向胳膊,借衣袖抹一脸汗,又继续挖泥清土取藕。半个小时过去,四五联藕纵横交错、上下排列,从泥塘里露出了真容。

同村的藕农许晓刚骑着三轮车匆匆而来,手里拿着自家田里“病藕”的样本,向“专家”寻求解法。

许晓刚一脸愁容,“专家”也失去了“神通”。“小暑过后,藕基本上都成熟了,不去挖,它就‘睡在’泥里,停止生长了。”许学龙说,现在施药、施肥,基本上于事无补,他承包的20亩荷田的情况好不了多少,相较去年同期,减产近2/3。

“清明到夏至的两个多月,是藕最关键的生长期,夏至后,就可开挖。”许学龙说,“前期天气相对较冷,梅雨季雨量又大,从目前的情况看,收成指定是好不了了。”

靠天吃饭的两人,面面相觑。许晓刚情绪低落,下了决心,挖完田里的莲藕就改种别的作物。许学龙不着急将藕全部挖出,他希望在泥里“熟睡”的莲藕到秋冬季能卖个好价钱。

下午四点光景,妻子王梅英提着一罐子绿豆汤和几个馒头到了田埂上,招呼着丈夫,上来补充点能量。挖藕从上午七八点一直持续到傍晚,除了中午一个小时吃饭、休息的时间,许学龙几乎全泡在泥塘里。

“种田种地的农民,都是苦出来的。”王梅英一边说着一边示意丈夫慢点吃。

近下午六点,许学龙开始收集漂浮在水面上的莲藕,然后用荷叶和塑料布覆盖保温,这些“土办法”会确保莲藕不会氧化得太快而变黑。

“不能挖太多,‘黑’了卖相就不好。”收工时许学龙说,“现在刚上市不久,市价15元一斤,今天挖的藕能卖六七百元吧。”

傍晚时分,收工的藕农们都从荷田里“冒”到了田埂上。藕农许顺法将三轮车在田边停下,又和许学龙探讨起许晓刚说过的话题。

2024-07-1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376.html 1 3 挖藕,没有诗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