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郎机炮:一代战神眼中的“神器”

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文

台传媒记者杨 辉 实习生何沁茹/摄

2002年的一天,一艘清淤船在椒江长顺坝附近作业时,从江底挖上来一个黑乎乎、圆筒形的重物。

待冲洗干净后,人们才发现,原来是一门铁炮。斑驳的锈迹中,尚有铭文依稀可辨:嘉靖三十九年。另有“宇字号”“一七”等字样。

据文物专家鉴定,这是明代的佛郎机炮,由军器局制造,生产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编号为“宇字号十七”。

嘉靖三十九年,正是一代战神戚继光任台金严参将,驻守台州抵御倭寇的年份。这门火炮与戚继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佛郎机炮,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舶来品。没错,这是明代中后期,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一种火炮。

所谓佛郎机,就是法兰克(Frank)。当时,穆斯林将信仰天主教的欧洲白人,统称为“Firangi”,即法兰克人。经阿拉伯商人之口,中国人便将欧洲白人称作“佛郎机人”,当然也包括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

1511年,葡萄牙人用火炮征服了明朝的藩属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进而想与中国建立商贸关系。然而,大明王朝施行海禁政策,对葡萄牙人的贸易请求不感兴趣。

于是乎,两国间的贸易谈判,最终演化成了军事冲突。正德十六年(1521),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驱逐滞留在屯门和葵涌(今香港青衣岛、葵涌一带)的葡萄牙船队。中葡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海战。

尽管葡方仅5艘武装商船、千余名船员,但凭借“佛郎机炮”的凶猛火力,在与中方4000军士、50艘战船的交战中,占据了上风。后来,汪鋐以“火烧赤壁”的传统战法,才反败为胜。

这场“屯门海战”,虽以明军获胜告终,却也让有识之士意识到火器上的差距。汪鋐遂将缴获的佛郎机炮上交朝廷,并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该火炮的威力,建议朝廷加以推广:“佛郎机凶狠无状,惟恃此铳与此船耳。铳之猛烈,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用之御虏守城,最为便利。请颁其式于各边,制造御虏。”

嘉靖九年(1530),朝廷采纳了汪鋐的建议,对佛郎机炮进行仿制并批量生产。

在佛郎机炮大规模应用之前,明军的火器正处于瓶颈期。此前,在军队里当个炮兵,可谓是个苦差事,脏累且不说,还很危险。

明军装备中的旧式土炮,为前膛装填弹药,射速慢,射程不足,时不时要炸膛。佛郎机炮则是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其中,子炮是可拆卸的,类似于弹夹。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

相比之下,佛郎机炮具有三种优势:第一,射速快,一门炮配备数个子炮,一次射击完毕,取出子炮,放入下一个子炮,同时对上一个子炮装填火药,如此循环使用;第二,精准度与射程有所提升,炮管上安有瞄准具,两侧有炮耳,由于炮腹壁较厚,能够承受更大的瞬间压强,炮弹也就能打得更远;第三,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对流,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可增加持续射击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最早批次的仿制佛郎机炮,被推到北方戍边前线,将士们一用,果然威力不凡。很快,佛郎机炮在全国推广,到嘉靖中期,甘肃边防已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仅此4地,就配备佛郎机炮3286架。水师也大量装备佛郎机炮,一条船上,往往装备2到6台。

戚继光生于嘉靖七年(1528),16岁即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出道”时,火器在军中已经相当普遍。他本人也是佛郎机炮的“死忠粉”,并在实战中进行灵活运用。

在《练兵实纪》中,戚继光写到,佛郎机炮射程可达一里有余(明朝的1里,约为559.8米),威力足以洞穿人马。他带领的戚家军,装备了5种佛郎机炮,长度从9尺到1尺不等,分门别类,用来应对守城战、野战直射支援、单兵作战等不同场合。

从椒江底打捞上来的佛郎机炮,长1.47米(5尺左右),外径0.105米,内径0.035米,属于中型炮,一般用于舟船和堡垒。

戚继光甚至在技术层面,对佛郎机炮进行改进——他将子弹从木马子改为铅子,以提高弹丸和铳管的配合精度;鉴于炮膛、弹丸制作精度差等缺点,使用辅助性工具安装弹丸;使用铁闩,防止子铳后坐作用产生误伤。

明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频频。据典籍记载:“自倭奴入寇东南,惟浙为最重,浙受祸,惟宁台温为最甚。”台州又是倭患最严重地区,自“倭患以来,无次不犯台州地方”。

嘉靖三十四年(1555),27岁的戚继光奉命南调浙江,任都司佥事。在浙期间,他招募义乌兵,训练成骁勇善战的“戚家军”。任台金严参将后,他把台州作为主战场,于嘉靖四十年(1561),九战九捷,几乎把浙东南一带的倭寇团灭。这九场战役,史称“台州大捷”。

在与倭寇对战过程中,火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戚继光在灵江上训练水军,打造福船、海沧船、苍山船三种类型战船计44艘。他认为,“水战火第一”,给水军配备火器的数量要远超陆军。其中,福船载6门佛郎机炮、海沧船载4门、苍山船载2门。

当明军战船与倭寇在水上相遇,戚家军的战士们立刻架设佛郎机炮,点火、发射、换子炮、再发射,弹丸如火蛇一般,密集地轰向敌船。顷刻间,倭船碎木横飞,击中者非死即伤,其他人吓破了胆,纷纷跳入河中,淹死的淹死,被俘的被俘。

或许是在交战过程中,有一门佛郎机炮掉下了船,沉入江底。400多年后,又被打捞上来。这台火器的重见天日,可看做台州作为明代抗倭主战场的实证。

离开台州后,戚继光前往福建抗倭,之后又驻守北疆。隆庆五年(1571),他写成《练兵实纪》,晚年又对写于台州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进行仇校,形成新的十四卷本。书中,他一再强调火器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将火器誉为“神器”。他还详细记叙了如何校火器,比方说,使用佛郎机炮之前,要“先看母铳腹内,是否光圆匀净;子铳口周围牙肩,是否齐整;子母二铳合入是否严谨;铅子是否亦合子铳口一半”等等。

既能领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一生经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戚继光无愧于“战神”之名。

(参考文献:《纪效新书》/戚继光、《明清火器技术史论》/冯震宇、《火药、枪炮与革命》/杜君立、《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李峰)

2024-07-1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766.html 1 3 佛郎机炮:一代战神眼中的“神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