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燕”归来

——从仙居人与燕子的故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了做好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在全市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上来,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奋进“三高三新”,奋力谱写“两个先行”的台州篇章,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从即日起,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台州探路”专栏,深入宣传我市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部署举措和实际行动,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敬请关注。

《决定》摘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台传媒记者张妮婷

每年7月,正是燕子繁殖的时期,雏燕羽翼渐丰,学着飞行。

在仙居县朱溪镇小园村,村民项天富吹着电风扇,流着汗,将家里的床挪了个位置。

“这燕子巢就筑在我床正上方的房梁上,燕屎时常落在被子上。没办法,小燕子还不会飞,燕子巢打不得,我只能把床挪个位置。”项天富笑着说。

燕子在自家筑巢,在项天富看来,是件好事,“燕子来了,蚊虫少了,我们都很喜欢燕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仙居,人与燕子的故事,正在生动地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更向世界充分展示着中国在保护“地球家园”的智慧和担当——

为了“一窝燕”

“现在想来,‘为了燕子育雏,朱溪水库工程放缓拆迁步伐’这件事,我们觉得做得很有意义。”仙居县委统战部部务会议成员、办公室主任杨亚伟感慨。

朱溪水库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和省“五水共治”十大枢纽工程之一,工程概算投资37.44亿元。

当时,杨亚伟是朱溪镇党委委员,参与主持库区的房屋征迁与拆除工作。

“那时,为了让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我们想让利坑村提前进行房屋拆除工作,以带动库区房屋拆迁。”杨亚伟说。为此,他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居住情况。

在一处老宅子里,住着两位80多岁的老人。“隔壁邻居,还有人在住吗?”杨亚伟问。

“年轻人都搬出去住啦,我还有一个‘邻居’在这里。”老人坐在屋檐下,抬头向上指了指,“看,燕子在呢。”

那是一个用泥土跟草茎垒砌的燕子巢,还有刚孵出的小燕子,叽叽喳喳叫着,张大嘴巴等待喂食。

杨亚伟的心一下子被触动,问:“老人家,这燕子巢在你这里多少年了啊?”

“燕子每年春天都来。我们也没有钟,它们就每天给我‘报时’,几点它们叫了,我就醒了。”老人说着说着,就犯起了愁,“小燕子还要个把月才能飞,我们搬迁是没事,可这燕子咋办?”

回办公室的路上,杨亚伟想着:县里多次提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这燕子不就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吗?更别提,这燕子还紧紧牵系着库区群众的心。

燕子离巢还要个把月,房屋拆除工作要不就不提前了,等燕子离巢后再拆?

回来之后,杨亚伟立即组织村镇两级干部,在整个搬迁范围内进行调研,看类似这样燕子筑巢的情况是否还有存在。

没想到,刚到沙头村,村民们就围了上来,说的也都是关于燕子的事——

“燕子和我们世代相伴,这批小燕子还没学会飞呢,能不能迟一点拆房子,让小燕子大了,自行飞走后再拆?”“对啊,我家那窝燕子还刚孵出来呢!”“这房子拆了,燕子巢就没了,它们怎么办?”……

“今天我们来也正是为了这事,看一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小燕子。”杨亚伟回应。

“燕子巢在村里确实不少,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先做好生态保护的决心。”这趟回来后,杨亚伟与同事马上将情况向上级和指挥部汇报。

当地政府及水库建设指挥部非常重视保护生态,于是决定放缓本打算提前的移民房屋拆除工作。

当年9月,朱溪水库移民区的燕子纷纷离巢南飞,村民彻底放下心来,搬去了移民区,库区房屋拆迁工作正式启动。

燕子回来了

7月26日,走进下各镇朱溪水库移民新村,鸟叫声不绝于耳,燕子不时飞过,然后停驻在电线上、屋檐下。

“一直盼燕子,终于给我们盼到了。”移民户周天先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去看望他们的“老朋友”。“这个是刚筑好的燕子窝,原来老家非常多,移到这里以后,今年它们才回归。”

周天先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共分到5间地基,建起了新房。在一间新房的屋檐下,燕子筑起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巢,小燕子嗷嗷待哺。

在这个移民新村,有8户人家的新房子筑起了燕巢。世代与燕子和谐相处,仙居人也与燕子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朱溪镇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勤永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原先沙头村家家户户有燕子巢的照片,他看着一张张照片感叹,“我们世世代代与燕子生活在一起,感情很好。”

在仙居小园村,村民项天富听到记者来找燕子巢,连忙将人往家里带。在他房子的房梁上,有多处燕子巢的痕迹,是一个个泛白的半圈。

“看,这两窝的燕子刚孵出来,还不会飞呢。”项天富指着房梁上完好的两处燕子巢说。

项天富家门上方的窗户破了一个洞,已经落满了灰尘,他也没去管,“很多年了,破了就破了,因为有个口子,燕子能飞进来,否则关了门,它们往哪儿筑巢啊?”

相比室外屋檐下,燕子更偏爱在村民室内筑巢,它们飞到村民家中,登堂入室,成了房子的“小主人”。不少仙居村民的房门是常年开着的,以便燕子来去自如。

“有些房子没人住了,燕子就不爱在那里筑巢,它也喜欢跟人在一起。”项素香,今年76岁了,两个儿子早已在城里成家立业,一直过着独居生活。

“每天燕子叫了,我就起床去菜地里干活。平时,就我一个人,燕子在的时候,还有个伴。”

人与燕为伴,燕与人为邻。

“我相信,人燕和谐共生不会只是存在手机里的照片,也不会只存在于小园村,这样的场景也将在移民新村复现。”周勤永说。

不仅只是燕子

谈起人燕的和谐生活,杨亚伟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当时沙头村有个村民,跟他谈搬迁,根本谈不了,唯独谈到燕子,他都会说上几句。

于是,杨亚伟因势利导,对那人说:“这燕子在你家筑巢这么多年了,跟你女儿一样,我们想着等它南飞后,再推进房屋搬迁拆除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同志啊!你这句话说到我心坎上了,怎么说也得等到小燕子会飞了,才能拆房啊!跟燕子这么多年的感情了,可要保护好它啊!”那位村民一下子红了眼眶。之后,那人多次参与讨论燕子问题,更是成了做村民工作的好帮手。

一只燕子,让杨亚伟找到了与村民最淳朴、最原始的情感共鸣。

像这样自觉保护动物的朴素理念,不仅仅体现在人与燕子的故事上,在仙居处处展现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

在仙居国家公园建筑工地内,为了不打扰3只猴面鹰幼鸟,让它们度过两个月的成长期,仙居当即决定将重点项目停工两个月;

在淡竹乡淡竹村,每年野生猕猴下山做客,村民就任由其偷摘果蔬,而不去赶逐,甚至主动买食物给它们吃;

在横溪镇程岙村,村民与梅茶鸡蜂的和谐生活,仍生动诠释着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奥义,解读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

多年来,仙居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该县出台了全国首家县级的《仙居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发布了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全域禁猎令。

仙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仙居登山协会、正能量义工服务队、环保志愿者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环保宣传等工作。

以“地球家园”的眼光,与法开署合作,建成了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以7500万欧元的国际贷款资金撬动了国内7亿元的保护资金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等。

如今,在仙居,燕子每年如期归巢,物种多样性渐丰。

该县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57%,迄今已发现动植物462科2786种,被誉为浙江省内罕见的动植物“基因库”“博物馆”。

2024-07-29 ——从仙居人与燕子的故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6653.html 1 3 为有“燕”归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