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沈海珠文/摄
提及陈振林的名字,路桥乃至全国不少轴承从业者都不陌生,他是八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环科技”)董事长兼总裁。
凭借着一股子爱钻研、爱学习的拼劲,20多年间,陈振林不仅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级轴承科研项目,突破多项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还多次荣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更获得国家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让“小轴承”做出“大学问”。
多年坚守,终有所成
从“无名小卒”到“轴承大师”,陈振林靠的是勤学苦练。“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轴承行业,刚入行根本没有接触过轴承的加工设备,我就从资料室搬出厚厚的设备说明书钻研学习,遇到不懂的就向一线工人师傅请教。”
从一线技术员到总工程师,20多年来,陈振林带领团队改造设备1000多台,制作、改装信息化配件50余种,完成全自动化设备连线50多条,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上千条,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5000多万元。
在同事眼里,陈振林很“犟”,“碰到难题,他总是死磕不放,力求完美。”
为了解决轴承热处理零件表面“花斑”这一行业难题,他带领攻关团队将合格品率提升至99%。但他却说,99%不能算成功,必须达到100%。一次次调整参数,一次次试验验证……两个月后,产品合格率稳定在了100%。
“做这行最重要的是坚守。”陈振林说。在他的带领下,八环科技一步步成长,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浙江省“未来工厂”、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永不言弃,突破创新
“别看这个轴承内径只有1.5毫米,但它同样具有低噪声、高寿命等特性,其中钢球的研磨、套圈的加工精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企业产品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在八环科技的展览厅,陈振林向记者介绍形态各异的轴承,其中最小的与圆珠笔头差不多大。
事实上,为了在微型轴承领域有所突破,陈振林和研发团队花费了近9个月时间,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发并量产出孔径最小为1.5毫米的微型轴承,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轴承被称为“工业的关节”,产品虽小,技术含量却不小。“轴承做出来容易,要做精却难。轴承运用的地方不一样,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运用在航空航天上,产品不仅要耐高温,还要适应真空环境。”陈振林说,“想要做好技术,我们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匠心。”
一直以来,陈振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全身心投入。“做事一定要有专注力,否则没办法做到专业,更成不了专家。产品的研发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坚持不放弃,在不断地试错中,我们会迸发新思路。如果一碰到困难就放弃,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八环科技每年会投入四五千万元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陈振林认为,“创新并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而是在不断积累迭代的过程中取得的。”
“头雁”领航,培育人才
“高端轴承的国产化替代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与世界级的轴承品牌竞争,这需要我们不断壮大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陈振林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振林将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囊相授,这些年来,经他带过的徒弟纷纷成为公司各部门的主力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公司涌现出了“浙江杰出工匠”“浙江工匠”“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等一大批杰出劳模和工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公司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大力支持技术工人参与各类评奖评优活动,有效提振技术工人队伍的士气和活力。
陈振林表示,要持续培育壮大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突破、平台引领、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生态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