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中国摄协摄影理论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摄协主席,新华社浙江分社首任图片总监、高级记者。1983年起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发表作品数以万计,同时潜心艺术史论研究,著有《构建新时代中国纪实影像的价值体系》《从海派影像探究长三角影像的文化使命》《用影像表现心中的家园》等文及《黄宾虹笔墨探微》《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台湾高山族美术史》等书。
台传媒记者李明锦 /文
中秋节前夕,临海市桃渚镇芙蓉村的文化礼堂广场上摆着50幅照片,“征程·奋进——王小川主题摄影巡展”在这里启动。
从江河湖海的波光粼粼,到田边人家的炊烟袅袅,四季轮转、岁月如梭……展出的照片,有新也有旧,跨越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10年代、20年代,王小川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了时代巨变中从宏观壮丽到微观细腻的瞬间,真实记录了近30年来,特别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大地发生精彩蝶变的乡村振兴故事。
当地村民不知道王小川是谁,不知道村子里怎么就来了那么多人,围着这些照片转来转去。村民们也去转了转,也会在一些照片前驻足许久。他们只觉得亲切,不能说和自家几十年来的变化一模一样,却也总能在人家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样子。
一位年纪稍大的村民,在一幅照片前停住了。照片里,大陈岛渔民正在看刚接上网的有线电视。
王小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98年春节前夕,大陈岛的渔民们通过新设的有线电视网,老老小小围聚在一起,兴奋无比。“有了电视网,就是不一样啊!”大家聚到岛上第一个安装有线电视网的人家中,围在正在调试的电视机前啧啧称奇,都想第一时间一睹为快。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充满时代画面感的情景。
村民看着看着笑了,王小川也笑着,露出牙齿的笑。同行的友人提醒他,显著位置的牙掉了一颗,不要咧着嘴笑咯。他笑得更欢了。
为什么要在台州农村举办首次摄影作品个人展?
王小川直言,自己始终关注着乡村的发展与变化。台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从地形上是活脱脱的浙江微缩版。浙江从率先消除贫困县到先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台州乡村的发展有典型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浙江的共同富裕光辉历程。于他而言,除了是一个台州人对家乡的挂念,还因为他记录的画面里“含台量”极大,在台州农村办巡展,就顺理成章了。
一
王小川有许多头衔,其中,新华社浙江分社首任图片总监和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显得醒目。显然,摄影已经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不可剥离。
王小川出生在杭州,一个叫景云村的地方,一个被誉为“美院后花园”的地方。
景云村,名曰“村”,其实是西湖边的一条弄堂,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一墙之隔。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大隐隐于市的巷子里,曾聚居了众多艺术大家:周轻鼎、潘天寿、黄觉寺、诸乐三、程曼叔、邓白、胡善馀、张漾兮、林达川、宋秉恒、黎冰鸿、萧传玖、丁正献、金浪、张怀江、王伯敏、黄立炤、杨去壅、刘江、张玉忠、雷文略、吴德隆、周沧米……这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都是景云村的初代“村民”。
景云村的“二代”们,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度过了童年和青春的岁月。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考进了美院,成了著名的艺术家;也有不少人念了别的学校,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但是他们都被认为是地道的美院“校友”,因为他们对学校的感情,与家无异。
王小川的父亲是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王伯敏先生。于他人而言,或许是未曾有幸得以瞻仰的艺术大家;于王小川而言,却是亲自引领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老师。在景云村生活的岁月里,他常常在院子里听不同的老师坐而论道,很多话语也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二代”清楚记得,周沧米先生叫住了拿着相机从自己身前跑过的孩子,说:“小川,你拿起相机,要用西方的方法取景,用中国画的方法思考。”
短短一句话,令王小川受益终身。
后来,王小川考入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中文系。
景云村长大的孩子不去考美院,而去学中文,似乎令人匪夷所思。王小川道,读美院无它,无非是拿张文凭,而学中文,却能在传统文化的不尽熏陶中让自己有更深厚的积淀。加之父亲王伯敏的支持,王小川更坚定了。
二
作为曾经的“国社”记者,王小川透过镜头,捕捉了无数难得而又深刻的画面,见证和定格了时代的风雨沧桑。
他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WTO会议、APEC会议等国际会议上。他拍摄过的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超过100位,习惯了在人群中寻找合适拍摄角度的他,有一次却遇到了不一样的情况。
2005年11月,韩国釜山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举行外交会谈。由于美方临时变更会晤地点,摄影记者中只有一直紧随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王小川一人,抓住了会谈前1分钟的记者摄影时间,拍摄到了中美外交高层会晤的历史瞬间。
镜头下的李肇星面对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从容自若、侃侃而谈,中国自尊、自信的大国风范让人如沐春风。王小川还细心地捕捉下容易被忽略的一幕:画面中,赖斯用手撑起下巴,正俯身专注倾听。
1分钟后,各国记者得知会面新地点纷纷赶来,留给记者的短暂拍摄时间早已结束。王小川的照片成为此次中美两国外交会谈的独家新闻图片,釜山APEC会议的官方新闻网站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不得不选用中国记者的这幅图片,报道中美外交会谈这一新闻。
国际会议的照片乍一眼看,似乎只是对现场的客观记录,实则暗流涌动,藏着玄机,无处不是政治力量的无声斡旋。通过静默的摄影语言,如拍摄的角度、被摄对象的姿态与表情等细节,王小川在无言中传递出坚定的国家立场与静待观者品读的时代讯息。
被派驻香港、担任新华社亚太总分社摄影记者期间,王小川就像一位上了场的足球运动员,时时刻刻要做到“无球跑动,有球到位”。
怎么解释?王小川说,必须时刻准备着,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时刻准备着的王小川,就基本处于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
除了及时报道重大国际会议,通过影像传递中国声音,他还多次以第一位或唯一到场的新华社记者身份报道突发性事件。他的镜头前不时潜伏着危险与不安,2004年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后,他以最快速度飞往阿富汗,穿上防弹衣奔赴现场。
地震后的斯里兰卡,漂亮的滨海建筑只剩下令人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拥挤不堪的救援营地里哀号声不断。2004年12月26日,正值香港圣诞假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警察挖出玩具,掸去上面的灰尘,放在废墟之上,家属点燃蜡烛在现场等待家人生还的奇迹……看到这一幕的王小川,忘记了烈日的炙烤、体力的不支,按下快门,定格住悲情里的暖流、激起人性共鸣的场景。面对天灾,生命显得脆弱又渺小,这一次,他回避了用广角镜头去直面伤痛与死亡,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祝福。
三
指尖拨动,琴弦震颤,轻柔的乐曲声从竖琴间飘扬而出,回荡在音乐厅中。仿佛穹顶洒下了皎洁的月光,让人时而宛若闲步于林间,感受夜晚的静谧,时而又好像驻足于海边,遥望一轮明亮的圆月。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的名曲《月亮颂》,瞬间拉近了捷克人民与来自东方的乐团的距离。
一阵婉转的笛声,好似春天枝头布谷鸟的啼叫,以欢快的节奏奏响了新的曲目——《水乡船歌》。竖笛、小提琴接续加入,观众的脑海中开始畅想江南水乡的经典场景:船桨划过清澈的水面,激起朵朵浪花,荡起圈圈涟漪。
在观众“Encore!”的回场要求下,指挥的双手激昂地上下挥舞,钢琴演奏者的手指快速地在黑白琴键上跳跃,大、小提琴演奏者握着的琴弓在琴弦上有节奏地拉动。观众从鸟语花香的江南水乡移步至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感受来自东方的恢宏气势。
21世纪初,王小川跟随浙江交响乐团奔赴欧美国家,近20年间,走遍10多个国家、20多个音乐厅。当看到欧美观众为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而如痴如醉,为中国演出付费买票、欢呼喝彩甚至购买CD唱片留念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他拍摄的影像不仅记录下“建交周年”等庆典活动,还真实地讲述了文化“走出去”的中国故事。
2001年的德国“巴尔沃岩洞国际艺术节”上,浙江交响乐团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原始狩猎图》,掀起了音乐节高潮。巴尔沃岩洞是德国唯一可以举办大型交响乐音乐会的天然洞穴。艺术节由德国北莱茵州政府主办,自198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浙江交响乐团是15年来参加艺术节的第一个亚洲艺术团体。
随团出访的王小川在德国岩洞里想起了家乡温岭。旋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长屿硐天是不是也能成为交响乐的演奏大厅。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王小川说,真正会唱歌的石头在长屿硐天。2002年3月,王小川带着国内的音乐家到长屿硐天实地考察。4月,长屿硐天岩洞音乐厅举办了“中国首届岩洞音乐厅音乐会”。同年10月21日,德国北莱茵州交响乐团在这里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莱茵河之声”岩洞音乐会。
西方交响乐与中国岩洞的奇妙组合,并没有水土不服,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促成了浪漫的中欧文化交流,这一次,他把外国文化“请进来”了。此后,长屿硐天的音乐会年年都有。
只是,鲜有人知道,王小川作为长屿硐天音乐会的发起人之一,此间做了多少努力。
四
从接触摄影开始,王小川时常会听到各种讨论,有人认为是艺术,有人认为是纪实……
于他而言,摄影是什么呢?
“摄影当随时代,聚焦现实。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鲜活生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要运用摄影这种西方的表达方式,拍出中国人自己的照片。”如今,作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的王小川,从创作者更多地转为引领者,肩上的压力也从创作实践转到学术研究、服务引导并重。如何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文化力量,以人工智能等新兴生产力引领浙江摄影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摄影语言的创新与形成,是他着重思考并将持续探索研究的话题。
在芙蓉村,王小川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浙江乡村发展是他持续拍摄数十年的重要题材。并且,这个题材他要一直拍下去。
黄岩区新堂村的“妈妈课堂”,用来自青藏高原的牦牛绒生产“山海协作致富衫”的温岭工人,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彭友达,集市上吆喝着卖土鸡的副市长……这些作品,全是生活的交叉,有情有义,有温度,看得见。他用影像讲述了浙江率先从脱贫到实现全面小康,再到奔向共同富裕的足迹故事,凝固了时代奏响的优美旋律,留下了无数能唤醒集体回忆的动人画面。
“照片好与坏,总是见仁见智的。但没有共鸣,作品没有和拍摄的想法达到共振,也就没法吸引到人。应该是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仍兼顾艺术性,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说,摄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摄影语言和形式的创新离不开对山川大地资源的挖掘,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传统文化与当代影像的融合,将赋予摄影创作新的时代内涵。
用影像讲故事的王小川,难忘生命里邂逅的各色人群。他们眼里的喜悦、幸福与憧憬,无奈、凄凉与悲伤,这些都让他思索,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不同人的命运何以云泥之别?他又能做什么?
王小川的巡展将陆续走进台州的19个乡镇,他希望通过影像和展览折射出一些哲学意味的思考,能够激励更多的摄影人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聚焦“共富”时代,讴歌百姓,用影像记录好浙江“在共同富裕先行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的精彩蝶变和感人故事。
他说,大概只有用心用情,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大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用作品去探寻真相。
记者手记
采访的闲暇,大家闲聊。我说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刚入职那会儿,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自己拍的照片上了头版,那种得意洋洋,现在真是无法再有,网络时代已经让人失去了那种发表的快感,至少我是。
一句“读图时代”喊了那么多年,当我们还没有享受太多利好时,世界好像一下子又到了视频时代。作为80后的新闻工作者,本着希望一位过来人能为后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初衷,我试图在这位“国社”摄影记者身上寻找答案。
他是怎么看待当下传统媒体在时代背景下的转型,特别是摄影记者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他说,一直以来,人们哀叹传统媒体的式微,并不仅仅是担心“报”死了或是“纸”死了这么简单,人们担心的是随着传统媒体一起消失的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可信性。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应该放下对于身份和职业的焦虑,积极运用新的手段去发挥传统媒体不会随技术和时间而失去的优势,积极追随历史发展的脚步,让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人珍视的品格和品质,在新的舞台上同样大放异彩。
他还觉得,当下既不是图片时代,也不是视频时代,而是一个大视觉时代、影像时代。不该把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割裂来看,因为它们都属于视觉,都是一种很直接的观看方式。
人类发明摄影的初衷是记录。用影像见证时代这一点是无需改变的,对于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坚持下去就好。因为他们,没多少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现有的事情做透、做好、做扎实。但是,媒体转型必然意味着行业形态的变革,原来那种低门槛、浅层次、粗加工的模式已经失效,职业化标准在重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