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辉
(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杭城酷暑,气温逾40摄氏度。随友人赴临安太湖源农家乐避暑,偶遇西子女声合唱团排练,免费享受了一场美妙的歌会。曾任合唱团执行团长的罗迎春是临海老乡,台州著名音乐教师罗耀国之女。罗耀国是台州闻人,尽享清誉,备受尊崇,也是我心仪的前辈。山间农舍,清凉世界,听罗迎春聊父亲,聊她不寻常的经历,于是就有了这篇稿子。
——题记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好老师!”讲起父亲,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罗迎春神情凝重。
“没有父亲,就没有我的音乐之缘,也就没有我后来的人生!”
雏鹰试啼
1975年秋季开学,临海花园中学高二(1)班音乐课。
上课铃响过,17岁的罗迎春登上讲台,一米五三的个子顿时被讲台遮蔽,只露出一头乌发的小脑袋。
这么小的老师?惊诧,好奇,教室顿时充满嘈杂声。
的确,罗迎春太小了,她只有初中学历,班里有些学生年纪比她还大,身高更超过娇小的她。
第一次登上讲台,罗迎春有些紧张。但一坐到风琴前,当手指在琴键上轻柔滑过,她的心便宁静下来。
优美流畅的旋律在教室回荡起来……
几天前,花园中学副校长周煜地来探望罗耀国,罗老师正在辅导辍学在家的女儿学音乐。罗迎春熟练地弹奏,甜美的歌声马上吸引了他。此时周煜地正为找不到音乐老师犯愁,眼前老师的女儿不正是很好的人选吗!
就这样,罗迎春受聘成为花园中学代课老师。
罗迎春出生那年,父亲被划为右派,刚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长兄被取消录取资格,虽然父亲仍被留用,但母亲和罗迎春几兄妹被精简回黄岩农村。
接着便是几乎饿死人的大饥荒……
罗迎春从小崇拜父亲,父亲的男高音嗓音嘹亮开阔,磁性中带有金属的音质。她从小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父亲一样的音乐老师。
罗家五兄妹都喜欢音乐,老大三弦,老二笛子和二胡,老三也会多种乐器,大姐在宣传队演李铁梅、阿庆嫂等样板戏主角。罗迎春从小爱唱歌,乐感好,记忆力强,广播里的歌听两遍就会了。而简师毕业的母亲也爱唱歌。春节父亲回乡,当地慰问部队,邀罗家全体出动,父亲领衔,兄弟姐妹吹拉弹唱,在当地很受欢迎。
罗迎春1972年初中毕业后失学,开始参加劳动,晒谷子、打蒲扇、绣花、编草帽。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她不甘心。
罗家五兄妹,罗迎春最小。父亲怜惜幺女,看到女儿这双弹钢琴的手被生活磨砺得老茧密布,很心痛,思之再三,决定把她带回身边学音乐。
得知父亲的决定,罗迎春激动地抱住父亲喜极而泣。
1975年初,罗迎春回到父亲身边。
罗耀国专业造诣深厚,精通音乐理论、声乐,擅长钢琴、二胡等乐器。他按音乐学院的严格要求教女儿,罗迎春则如饥似渴地学,父亲一对一地教学,她进步极快。
到花园中学代课使她有了实践的机会。第一课,未来的花腔女高音雏鹰试啼,她的声音又甜又亮,一节课下来,“小”老师赢得了“大”学生们的认可。一些怕她“镇不住学生”的领导和老师也放心了,尤其是得知她是“罗先生的女儿”时,这种担心更是烟消云散。
罗迎春个性活泼,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她组建“文宣队”,编排节目校内外演出,花园中学的文艺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1978年,罗迎春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浙江师范学校音美班。
毕业后,罗迎春被分回临海一中,接替刚退休的父亲。她终于登上讲坛,成为阳光下最神圣的一员。
孤寂的歌者
我是临海人,没见过罗耀国,回乡常听人们提起他,人们习惯称他罗先生,而台州的音乐人干脆连“罗”字都省掉,直呼其“先生”,就像中国知识界提“先生”必鲁迅。罗耀国何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我好奇。
罗耀国,1917年生,1945年毕业于国立福建音专,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缪天瑞,是缪的得意门生。毕业后,他随恩师赴台湾,成了台南中学音乐老师。
彼时的罗耀国,才华横溢,充满激情。他把台南中学的文艺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他组织指挥该校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为台南中学校歌谱曲,在当地很有影响。
1948年,他和恩师一起回归大陆,他到温岭中学任教。当时的台州音乐人才奇缺,据称他是民国期间第二个有大学音乐专业文凭的高端音乐人才。他的二儿子罗永良1989年在国立福建音专校友会通讯上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先后在温岭中学、温岭师范、临海师范、台州师专、台州中学等学校任音乐教师,为台州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自编教材,改革教法,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骨干。在师专,他着手创办了台州地区唯一的台州师专音乐科,就是这批学生,后来成了台州地区音乐队伍的主要力量。父亲非常珍惜他的音乐事业,解放初期,他随秧歌节奏活跃于街头舞台。1957年,他因右派错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又被挂牌游街,但父亲从未停过练琴。即使在那动乱的岁月,他把钢琴搬到自己房间,一个人练琴。
2010年,我采访温岭中学退休教师钱梅洁,她的事迹使我感动得一次次掉泪。采访中,多位被采访者都提到罗耀国,对罗耀国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罗耀国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挺拔伟岸。
临安避暑结束回杭州,我见到罗耀国学生姚剑光。已退休的姚剑光,英俊儒雅,玉树临风。谈及老师,神情中满是崇敬。他告诉我,罗老师身材瘦小,身高仅一米六三,这使我很感意外。
学生吴祖玉称:“罗老师微佝的脊背,沉默的样子,让人感到他受的苦痛和压力。”伍力海则称他“极其文静谦逊,谨小慎微”,“没多少话,甚至基本不怎么说话”。
罗耀国性格内向,文静内敛,划右后更是寡言少语。妻女都在农村,他独居临海,极少社交,他的生活里只有音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学生上。
内向、沉默、瘦小的罗耀国,站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只要一唱歌,整个人都灵动起来,一个动作,一瞥眼神,甚至每块肌肉都会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他的歌声高亢嘹亮,极具穿透力,能直达人的心底,穿透人的灵魂。他的歌声使学生着迷。学生李灵江第一次听他的美声唱法,如闻天籁,从此爱上唱歌;邵智敏说老师的声音极像著名歌唱家贾世骏,一曲便使人难忘;杨建波第一次听罗老师弹钢琴,美妙的乐曲如天国梵音,令人沉醉。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每个良师的愿望。罗耀国视培育学生为神圣天职,他将全校的文艺爱好者组织成文艺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学生茁壮成长起来。
烛照学子的燃灯者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清明节,临海北山公墓。
一年轻人肃立在罗耀国墓前,默默地献上一捧鲜花。
他是姚剑光。
姚剑光从小以体育见长,部队招特种兵两次看中他,都因他出身不好而放弃,上初中时被临海一中特招进体育班。
没想到,一节音乐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罗耀国发现他了。
一个好老师,除了培养人才,更要能发现人才。
“你嗓音条件好,可朝声乐方向发展。”罗耀国对他说。
从此,姚剑光迷上了声乐。
面对这个可造之材,罗耀国悉心培养,单独辅导,教他钢琴,甚至把琴房的钥匙交给他,使他能随时去练琴。一旦有学习的机会,罗耀国总是优先让他参加。一次,罗的学生、中央广播文工团独唱演员陆青霜来台州讲学,罗带他参加;罗学生、杭州歌舞团团长毛文蓉携其高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到临海,罗特意让他参加见面会,并请毛文蓉给他单独辅导。
姚剑光出身不好,有自卑心理,罗耀国格外关心,找他谈心,鼓励他学好音乐,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前途。生活上,罗耀国对他体贴入微,常把他带回家辅导,留他吃饭。当时食物匮乏,粮食副食品凭票供应,而罗妻女皆在农村,没有劳力,靠罗耀国的工资维持生活。这一切,早熟、懂事的姚剑光很清楚,老师省下食物还常常把好菜留给他吃,他很感动。他父母在上海,跟外婆生活,缺乏父爱,他在罗身上找到了父爱。校园里,高大的学生和瘦小的老师常一起散步,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姚剑光的命运因此改变,他从体育特长生转变成音乐特长生,最终考上杭师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后调省教育厅负责全省音乐教育工作。
1981年6月,罗耀国因脑出血猝然离世。痛失恩师,姚剑光哀痛不已,他因在外地演出未能参与悼念,只能事后独自到先生墓前祭拜,伫立墓前,他深情地献上一首老师喜欢的歌:《教我如何不想他》。
杨爱群是被罗耀国充满磁性的男高音吸引而爱上音乐的。一次,她又被歌声吸引来到琴房,见老师边弹风琴边唱歌,很是羡慕。
“怎么样,试试?”罗耀国微笑着鼓励她。
这一把玩,她爱上了风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由唱歌而风琴,钢琴,很快入迷,罗耀国则不遗余力施教。
然而,她在声乐的气息运用上遇到了难题。罗耀国边唱边用手按着自己的腰和腹部,向她示范气息的吸与呼时在腰腹部起伏变化对发声的影响,一次次讲解,她未能领会。在那个“男女大防”的时代,触碰女性的身体是逾矩之举,情急之下,罗耀国请来钱梅洁帮助辅导。钱与杨面对面站立,钱两手握住她的两手置于她的腰两侧及腹部,贴着她的身体让她体会唱歌时气息在腰、腹部的不同变化,终于,她领悟了。得知老师请钱老师为她示范的良苦用心,她很感动。
在罗耀国的指导下,杨爱群不但爱上了音乐,还成为临海一中的音乐老师。后来她考上了杭州大学经济系,从事金融工作,但音乐成了她毕生的爱好。
罗耀国是台州音乐界的燃灯者,他燃烧自己,烛照学生的人生。邵智敏喜欢唱歌,1978年高考想考音乐院校。罗帮他分析后认为,音乐院校招生人数太少,录取太难。他听从老师建议,考上了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临海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和教研员。他创作了500多首歌,屡获“全国公益歌曲比赛”创作金奖、“全国城市歌曲比赛”创作金奖等诸多奖项。他创作的歌曲《国泰民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临海市文联副主席、市音协名誉主席。
教学上,罗耀国是严格的。叶万青有音乐基础,听课不太认真,期中考时,罗耀国只给了他2分。这2分使叶万青警醒过来,成绩很快上去。叶万青最终与音乐结缘,他先后任职于浙江省民族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他儿女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孙子参加笛子演奏比赛获得国际大奖。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罗耀国用音乐滋养学子灵魂,陶冶学生情操,使一个个平凡的灵魂变得生动起来,陆青霜、林玲、吴祖玉、严速建、蔡丹红……他的身后是一串长长的音乐人的名字。
罗耀国把毕生精力和才华奉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他指挥台州师范合唱团演出过《黄河大合唱》,创作了合唱曲《藏胞歌唱解放军》、舞蹈音乐《快乐的饲养员》、大合唱《大陈岛之歌》等。他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学生。他就像磁铁,将台州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吸引到身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每当周末,他那间狭小的寝室里便会挤满了人,而他总是来者不拒,无偿为他们指导。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及台州各县市教坛和文艺团体,有许多还走向全国甚至国外。
薪火赓续
罗迎春和二哥罗永良,是罗耀国音乐事业的接棒者。
罗永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原杭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和原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获双本科学历,后任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任职以来,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多项;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创作歌曲20余首,发表于《歌曲》等杂志;出版《与爱同行——罗永良创作歌曲集》《巧学视唱练耳》;参与编写大学音乐教材《乐理与视唱》《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等。2000年获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
为了成为父亲那样的好老师,罗迎春付出更多。
浙师毕业回临海一中任教时,罗迎春已是大龄姑娘,好多人为她介绍对象,她都推辞了——她感到人生还有一个遗憾需要填补:进大学深造。
1982年,杭师院音乐系首届招生,这是浙江省第一所有音乐专业的大学,罗迎春立即报名。
这一年,罗迎春25岁,是高考年限的最后一年,考不上,她此生将与大学无缘!
杭师院首届音乐系招生名额仅22名,可报名的有3000多,竞争惨烈!
罗迎春志在必得,决绝得不留退路:辞去工作,复习迎考!
专业课考试那天,罗迎春从容走进考场,她选唱的是她自己创作的歌:《春天啊,绿色的母亲》。考生选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罗迎春是这次考试绝无仅有的唯一。
“春天来了,冰河解冻……”罗迎春的花腔女高音在考场上响起。
罗迎春以专业课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录取。
大学期间,罗迎春发奋苦读,成绩优异。毕业后,她重登教坛,但她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无论是杭州市中学音乐老师,还是成为杭州市教育局音乐教研员,她在音乐园地辛勤耕耘,期间她还攻读了研究生课程班。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歌曲、教案等;完成了10多个研究课题,她指导的《农村复式音乐教学》获国家基础教育课题评比一等奖;《中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等获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她还编写了杭州市乡土教材,杭州市地方课程等;指导老师音乐教学论文、音乐课堂教学、音乐基本功获全国奖500多项,指导学生声乐大赛获全国奖300多项,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音乐老师的舞台主要是课堂,但也很需要舞台实践。针对音乐教师站讲台多,上舞台少的实际,罗迎春首先力争使自己不脱离舞台,不放弃上舞台的机会。
1985年,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支女声合唱团,罗迎春报名参加,成为当时合唱团唯一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团员,她担任过合唱团副团长、执行总监、声乐指导,参加过很多次国际、国内演出和大赛。
有了舞台实践经验,她带领杭州音乐教研团队把舞台演出常态化,从独唱到合唱,从器乐到舞蹈,每学期都开展音乐技能演练。
2013年9月4日,“《飞来的花瓣》——罗迎春音乐教研团队音乐会”在杭州隆重举行。据悉,这是全国教研员首例作为教研员身份举行的音乐会,《光明日报》等媒体作了报道。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田耀农说:“音乐教师怎样当,音乐课怎样上?罗迎春音乐教研团队音乐会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2018年11月17日,临海一中礼堂。
舞台正中,罗耀国的照片占据了整个舞台的背景。
这是临海一中文艺班学生毕业45周年同学会暨纪念老师的演出。
节目主持人郭霞:“罗老师深厚的音乐造诣,特有的教学方式,谦逊和蔼的为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对学习的态度。罗老师,我们喜欢你,罗老师,我们爱你!”
演唱会上,学生们回顾了与罗老师相处的日子,唱起了老师当年教他们的歌,他们深情地唱起《老师我们想念你》,台上台下,过去现在,情景交融。
罗迎春作为特邀代表也演唱了歌曲。当她手持话筒登上舞台时,她很激动:“今天,我站在这熟悉又陌生的舞台,这儿既是我父亲站过的舞台,又是我继承父亲音乐教育事业后站过的舞台,我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我用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来表达我此时的心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这首歌此后成了罗迎春的保留曲目,每当她唱起这首歌,她都会想起父亲。
罗迎春在音乐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38年,从一位普通的音乐教师成长为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杭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副团长、艺术总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罗迎春可以无憾地告慰父亲了!
满门音乐人
薪火赓续,罗耀国身后的罗家满门音乐人。除罗迎春外,老大罗明明,仙居越剧团三弦手和大提琴手;老二罗永良,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老三罗永群也是个活跃的音乐人;长女罗迎迎当过演员和小学音乐教师。
目前罗家五兄妹都已退休。孙女罗秧2005年毕业于杭师大音乐系,她本可留杭州工作,但她却返回故乡,她表示,她要接续爷爷的遗愿,为家乡培养音乐人才,她培养的学生已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罗永良的孙女罗珂悦曾获全国(香港)少儿钢琴比赛银奖;罗迎迎的孙女梁婷茹长笛独奏获中国小金钟银奖;罗迎春孙女汪歆婷,5岁时获中国少年儿童卡拉OK大赛金奖,9岁参加中国中小学特长生古筝大赛获金奖。
罗家是中国一个普通县城的普通人家,正是他们的代际赓续,使音乐文化在一个地方得以薪火传承。孙女罗秧说:“爷爷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乐之声,教育之魂,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回响。他的精神,如同不灭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永远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