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卢平波,1980年生,台州临海人,台州市集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浙江集英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总工程师。2018年开始创业,凭借对机械设计制造的深厚热爱,以及对农机发展的坚定信念,带领集英农机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应丘陵山区复杂路况的智能农机装备,被称为“农机发烧友”“乡村爱迪生”。
台传媒记者庞晓栋文/摄
“深秋初冬临,橘熟枝头绣。”时下,临海蜜橘陆续成熟上市。走进临海市东塍镇岩门农庄蜜橘种植基地,随处可见黄灿灿的蜜橘挂枝头,让人垂涎三尺。
在果园中间,一条蜿蜒的小“铁轨”穿插而过。果农们手脚麻利地将采摘好的蜜橘搬上“小火车”,按下启动按钮,不到5分钟,这些蜜橘便被平稳运送到路边。
卢平波介绍,这个“小火车”其实是单轨运输机的亲切称号,坡地上铺设好轨道,设置好运行路线,“小火车”会自动往返于起点和终点之间,不但方便运输农资,还能有效减少坡地传统运输方式带来的农产品损耗。
像这样的丘陵山地农机,卢平波研发了不少。比如履带式搬运机“爬山虎”,能在坡度达45°的丘陵山地上轻松爬坡;四轮全地形田园运输机“小蛮驴”能运1吨左右的水果;山地蔬菜栽管收机械取名“菜将军”……帮助丘陵山区农民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打破了长期以来丘陵山地的农机“噩梦”。
更有意思的是,他把做农机这件事,变得很好玩。
喜欢折腾的“技术大咖”
1980年,卢平波出生在临海东塍。
这个小镇位于临海北部,“七山一水两分田”,坐拥山水之利,人口密集,土地肥沃,盛产蜜橘。
卢平波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在村里承包了一片山林,种植蜜橘。从开春到深秋,从栽培到采摘,父母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直到他10岁那年,举家从村里搬到镇上,转做生意,他也就在这里上学读书。
“我小时候上课坐不住,而且偏理科,初中毕业后在一家技校学了一年的制图课,自认为还是在工厂里能学到的东西多,便选择辍学。”卢平波摸着后脑勺,难为情地说,“好在父母了解我的秉性,支持我去厂里当学徒。”
那时,东塍的机械厂不多,会制图在厂里更是“吃香”。凭借这门手艺,每每厂里采购了新设备,卢平波总是第一个去受训。他的动手能力也确实强,学起机械技术来,就像开了“外挂”,两年时间学完了厂里的所有常规机械加工设备。
2000年,卢平波被派到研发部,从事机械设备研发工作。“为激励研发人员,厂里实施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我每月工资能有2万元左右。”卢平波说。
后来,为了学习当时大热的数控机床应用技术,卢平波果断辞职,找到黄岩的一家模具厂交学费重回学徒生涯。因为扎实的机械加工基础,他花了一个月,学会了编写数控加工中心程序。
2004年,卢平波回东塍开了家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加工厂。时间久了,他发觉按照传统的经营方式只会越来越难,果断关停,选择创立工作室,从事节能灯生产设备研发。
然而好景不长,受稀土价格波动影响,卢平波研发的螺旋节能灯自动化生产设备积压难售,坚持一年后负债高达300多万元。再三思考后,他决定关闭工厂,跨界踏进“农机圈”,从事杀虫灯研发和销售。
这次他又遭遇了一些安装应用方面的烦恼。
“平时安装杀虫灯时,需要背着沉重的设备及材料到山上,非常累。”卢平波说,他琢磨着研发一款善于爬坡过坎、运载货物的搬运机器,但因缺少配件,迟迟没有行动。
契机出现在第二年。卢平波的一位来自长沙、爱好越野的朋友恰好来临海购买履带机变速箱,用于家里经营的大型履带车。
“我陪他到厂家后,一眼看到一款小型收割机变速箱,就知道我要做的搬运机器‘身体’有了。”卢平波兴奋地说。
在设计上,他借鉴坦克的原理,用履带代替滚轮,并给这款农机起了个特别的名字——“爬山虎”。
研发中,他利用周末时间捣腾,跑到山东购买履带轮配件,跟原加工厂做履带的客户采购履带,在网上淘其他配件,凑齐机器“全身”,接着雇了一个“土专家”朋友帮忙研究及装配,将自己的月薪拿出一部分作为他的工资。
可是,刚做出来的“爬山虎”,由于履带过长,设备转不了弯。卢平波仔细分析原因,一步一步改进:将履带改宽、改薄,缩短转弯半径,定制变速箱便于换挡和动力输出。历时2个月,升级版“爬山虎”面世。
为了测试实际效果,卢平波将“爬山虎”投放到义乌一家农场。管理员反馈,“没想到,这样的小巧农机能爬山,适应能力强,是个不错的‘得力助手’。”
尝到甜头后,卢平波乘胜追击,完全走上创业道路——2018年,他成立了台州市集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在农业运输领域研发。
让农机在丘陵山区“恣意欢腾”
随着对于丘陵山区农田的深入了解,卢平波发现,中国有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三分之一。但当平原上的农民挑上“金扁担”,传统的“镐锄镰犁”已被“金戈铁马”代替时,丘陵山区却还在“艰难爬坡”。
于是,他尝试设计更多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带的农机,让“铁牛”不仅进得去,还要真正“牛”起来。
临海素有“中国西蓝花之乡”的美誉,随着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西蓝花产业愈发受劳动力成本攀升等问题困扰。遗憾的是,西蓝花移栽田间搬运等环节机械化率仍处于低水平,采收环节机械化还是空白。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卢平波开始研究西蓝花全程机械化。一片片翠绿的西蓝花看起来大差不差,可农民各有各的种法,有的行距宽、有的株距短,压根无从下手。
“机械原理和设计都不难,但放到具体的生产场景里,新问题一个接一个。同一条路,下没下过雨,土壤情况都不一样,机械履带的力度也得相应调整。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农作物,更要结合当地的农技、农艺和土壤环境、种植方式做融合。”卢平波说,从立项到研究已将近两年时间,目前通过高低、宽幅可调搬运家,四轮全地形电动搬运等设备解决运输环节,其间还研发了西蓝花移栽机、选择性采收机等设备。
看到临海蜜橘果肉易损、采摘不易,卢平波脑海浮现出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轨道小火车画面,灵机一动,研发了单轨运输机,路线可在山中任意延伸。
“每年到蜜橘施肥和采摘的时候,我们最发愁的就是怎么搬运,以前雇挑夫,一天只能挑七八百斤,有了‘小火车’,一趟就能运500斤。而且现在挑夫日薪320元,‘小火车’有国家补贴,一年就能回本。”在采摘现场,岩门农庄蜜橘种植基地负责人周永正笑呵呵地说,他的160亩果园,共装了6条“小火车”,总长800多米。
如今,单轨运输机已经成为台州很多果农的标配。在同类竞品已领先上市的情况下,它在一年内后来居上,抢占了20%的国内市场。
“光小岭片区,我们今年就装了17条,4年下来累计100多条,临海市共有2000多条。”卢平波说,前两年荒废的橘子和杨梅种植基地,因为“小火车”的出现又重新“收拾”起来了。果农纷纷点赞,这条“小火车”为大家开辟了一条“丰收赛道”。
不只临海,卢平波将眼光投向更多丘陵地区,因地制宜:贵州赤水毛竹产业存在采伐搬运难、人员安全性等问题,他试用了五六款产品,不停改进、出新方案;在汶川,由于海拔较高,搬运机器每当进入平流层后就会失衡,他耗时一个月,研制出空中铁链搬运机;针对常山胡柚产业,研发出了胡柚分选机、胡柚脱模机、胡柚套袋机、胡柚升降采摘辅助平台等多种机械化设备……
截至目前,卢平波共研发出丘陵山区复杂路况搬运设备、蔬菜全程智能机械、果园管理装备以及设施农业等四大系列60款产品,获得专利20余项。
抓住农民“心”
“卢总,你朋友圈新发的履带式升降采摘机,能否卖我几台?有了它,我的榴莲采摘效率能大大提高!”11月13日,海南一家果业基地负责人通过微信看到卢平波又研发了一款新农机,立马被“种草”。
“这是常态。”卢平波说,每次新产品一发朋友圈,好多客户都在底下评论或者私信“想买”。
多年来,卢平波始终将农民心声放在首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就了集英的口碑。
集英成立后,卢平波开始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起初只在淘宝商城,后来短视频发展壮大,他在抖音上开设账号,发布各种农机在田间使用的视频,给予用户直观感受:操纵农机就像玩大型玩具一样有趣、种植不再是“苦力活”,获得大量点赞,随即将流量引流到微信,增加黏性。
“现在我们其中3个抖音账号,粉丝量都在20万以上,微信上已经积累了20万个以上客户,几乎全国各地丘陵山区的农业种植户都知道集英。”卢平波打开自己的微信说,“还有好多客户想让我过去帮忙看看,为他们提些建议或量身定制一款产品,解决其种植过程遇到的难题,所以我都在外面跑。”
与更多农民朋友打交道后,卢平波愈发体会到农民的难,为控制成本并让农民买得起他设计的农机,他自行建立了一条专门用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生产线,并聚集了一批人才,包括杰出的毕业生、经验丰富的拖拉机“土专家”、来自国外的洋博士、农机极客以及致力于全球推广的外国推介官小哥,让集英公司一点点堆叠出更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更新迭代快。每一款农机都没有“终极形态”,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迭代。企业拳头产品之一的“爬山虎”,初代产品只是“能走”,最新的第七代已经可以适应沙漠、水塘等各种复杂路况,还能遥控。
性价比高。产品最终要让农户买得起、用得上,所以得尽量让每款农机的零件或工艺通用一点。企业的运输机现在都用上了通用式底盘,对不同的农作物、农业需求,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撒肥、投喂、搂草等功能加装。
生产模式很灵活。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并按照不同产品或关键部件,组建若干个细分领域的研究攻关小组,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生产。
在这条“人迹罕至”的赛道,卢平波打造了一个个大“网红”,解决了五花八门的用户需求、田里冒出的一个个新问题,减轻劳作压力。
让更多青年“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去年10月,集英农机通过招商引资落户衢州常山,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建造农机配件的全产业链制造基地与智能农机研发中心。
“眼下农业骨干是75后、80后等‘农二代’,再过5年到8年,‘农三代’担起重任,他们开机器都觉得吃不消,更何况使用农机。”卢平波说,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势在必行。
他期盼着,有更多智能化农机研发出来,让丘陵种地不再难,让青年人不再畏惧从事农业。
而智能农机的关键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实现电池自主化生产对农机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卢平波选择与深圳艾科博、浙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开启农机新能源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
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先后攻克了锂电池组可串可并、大电流放电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生产的BMS系统(电池管理系统),不仅更安全,还为农机的续航能力和性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即将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使用中。
“我们这款电池解决了电动农机续航问题、成本过高问题、安全环保问题。”卢平波说,随着这一核心部件实现自主生产,有助于公司逐步从农机制造向履带、电池等配件制造领域拓展,以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不仅如此,去年以来,卢平波带领团队攻克了多款现有农机的智能化升级难题。例如,已成功研发出可按设定路径自动运行的割草机,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为更好与95后、00后适配,当前,他们正与浙江大学生物科技学院博士刘羽飞的团队合作,进行VR板块研究,通过VR技术,让农机产品的操作像数控加工中心一样,可以编辑某个场景下农机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盲区,从而达到自主工作。未来,将全面推进全场景数字农业的VR同步智能作业农机。
目前,卢平波的“智能农机版图”已扩大至台州、衢州、杭州、遵义、重庆等5个城市,但相比董事长、总经理等称呼,卢平波更喜欢别人叫他“总工”。
他说:“我在各个分公司都没有办公室,因为我无法专注,也不擅长经营,研发是我的天赋,我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擅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