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诸葛晨晨
非遗与非遗之间也能实现“双向奔赴”,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前,跨界融合成为台州非遗“破圈”的一个亮点,不少非遗传人或手艺人开始相互合作,在作品里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遗。这些创意满满的作品,不仅令人眼前一亮,更有不少上榜了市级、省级城市伴手礼等榜单,成为非遗活化具象化的闪耀节点。
跨界合作撞出新火花
在台州,传统手工艺也能演变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艺术拓展载体,不少手艺人开始持续探索和丰富非遗文化的多元表现形式。
最近,“85后”路桥区非遗项目布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秀洁承担起了有着百年历史的路桥普明染织技艺(蓝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任务。
据介绍,路桥普明染织厂创办于民国时期,曾以生产蓝印花布闻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她心中涌动着一种使命感:“如果我不做些什么,这一传统技艺真的就会被遗忘。”她敏锐地发现了路桥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蓝印花布的浆纹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都能为布艺设计提供新的灵感。”于是,她尝试将蓝印花布与布贴画相结合,设计推出了卡通文创产品,无形中开拓布艺创作的新空间。
张秀洁的布艺产品主打研学市场。这款卡通文创上新后,就收到众多合作学校的订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孩子们对这两项布艺非遗的认识和兴趣,继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张秀洁说。
事实上,这位青年布艺传人也一直在积极寻求与其他非遗项目的合作机会。
2022年第三届“浙宿好礼”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中,灰雕布贴画获得大赛综合奖。这份伴手礼的灵感就来源于她与民宿老板罗玉琪的一次“头脑风暴”。无问西东民宿坐落于路桥十里长街,罗玉琪一直在探索推出“民宿+”模式,以此提升顾客体验感。
路桥灰雕是汉族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之一,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房檐上的艺术现今多存在于十里长街的老房子上。“我们一直在策划把老街的灰雕元素做成周边产品,但一直未能成功落地。”罗玉琪在一次与张秀洁的交谈中,两人决定将老街上的灰雕元素与布贴画相结合。
张秀洁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老街采风,拍摄灰雕照片、绘制图形、挑选布料并进行制作调整。最终,她设计了龙尾、兰花、凤凰等9种样式,均取材于十里长街的建筑。“相信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将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魅力。”张秀洁说。
灰雕布贴画也成为了无问西东民宿的装饰亮点。“不少住客此前从未见过路桥灰雕,但在看到民宿里的布贴画后,他们深感兴趣,购买伴手礼带回家。”罗玉琪说,民宿也应时推出了非遗研学,带领游客、市民动手制作灰雕布贴画。
老字号再包装拓展市场
百年老字号、剪纸文化、传统戏曲……创新的设计理念也可以让这些经典文化符号重新得到诠释。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公布了2024年“浙江特色伴手礼”名单,“沈宝山中医药文化剪纸书签”成功上榜。
这款书签文创的最大亮点,就是融合了黄岩两大非遗瑰宝——“沈宝山中药文化”和“黄岩剪纸”,图案选取了剪纸名家沈雷的剪纸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底蕴和剪纸艺术的魅力。
剪纸书签的主创之一是“80后”设计师沈扬,她不仅是百年老店沈宝山第五代传人,也是黄岩区第五批非遗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自2018年开始,沈扬就积极参与到沈宝山文创产品研发中,陆续出品了一系列沈宝山文创香包。
据介绍,百年老店沈宝山从晚清时期开始制作销售香包。如今在新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沈宝山香包已发展成为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
2022年,沈扬还收到了台州乱弹剧团的定制单,设计了台州乱弹香包,主打以古朴优美的造型设计、娇憨可爱的戏曲人物形象为特色,实现国家级非遗“台州乱弹”与省级非遗“沈宝山中药文化”的双向奔赴。台州乱弹香包也屡获殊荣,包括首届“浙派好礼”铜奖、“葛洪丹谷”杯第三届香囊设计制作大赛二等奖等。
沈扬告诉记者,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佳节,沈宝山医馆赶制的中药香包一上架总是销售火爆,广受消费者的欢迎,“设计时,香包的造型设计要新颖有趣,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赋予非遗当代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适用的场景,从而隔绝了它们与新兴事物相互融合的机会。因此,传承非遗技艺也需要创新表达方式。
“80后”夫妻蔡金轩和王钦钦,用他们11年的文创从业经历,证实了非遗和时尚也可以无缝衔接。
蔡金轩和王钦钦一直以现代工艺树脂滴胶为载体,让创意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结合。2019年,王钦钦最先尝试从温岭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奏鼓中提取元素,用鲜花、树叶等植物为原材料,设计了耳饰、胸针主题产品。“白脸大腮红、黑色羊角帽,以现代几何形态呈现舞者的形象,我们提取了温岭大奏鼓的标志性元素。”蔡金轩介绍,他们又继续结合省级非遗温岭海洋剪纸,推出了东海渔韵系列,不断丰富温岭非遗文化内涵。
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创产品推出后,就引来相当高的关注度,获得了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蔡金轩也总结了设计经验:“非遗工艺产品的主题,如果还在叙述过去,就很难和现在的年轻人和市场,产生消费共振。”
这也是张秀洁的创作思路。“当传承人主动向现实生活靠近,乐于向大众分享,非遗就能获得更多人的了解和喜欢,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张秀洁说。
最近,张秀洁与两位路桥非遗传人郑仙云、李少春达成了合作共识,计划将蓝印花布、布贴画与路桥保安剪纸、戏服加工技艺相结合,设计一系列非遗融合产品。
剪纸大师郑仙云正在设计关于路桥十里长街主题的剪纸纹样,再经过张秀洁二次设计加工后,即可投入到纹样印染生产环节。“我和郑仙云老师在讨论设计方案时,就敲定了纹样设计不要太繁复,可以考虑诙谐有趣的方向。”张秀洁说,新产品可以通过各自的非遗体验店、研学体验馆进行销售。
多位采访者也向记者反映了非遗跨界融合面临的挑战。在合作期间,设计理念与定位不清晰、转化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都是主要问题。特别是一些非遗传承人在跨界协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他们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需要对其他技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毕竟是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只有不断尝试和挑战,加强学习和交流,才能推动非遗跨界融合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张秀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