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就有外国商船停泊做买卖

汛桥渡:临海黄岩古驿道必经之路

曾经的老渡工

永丰桥

汛桥渡口

永丰桥路廊

在杨梅岭与长石岭之间,有一座集镇叫汛桥(属临海市)。104国道从镇北穿过,临(海)黄(岩)古驿道必经之路。

宋《嘉定赤城志》乡里条目下只列有遂仁乡长石里,汛桥的名称出现较晚。明代,当地新建一座永丰桥,因灵江潮水能涨到这里,故俗称汛桥,于是村以桥易名,才有了汛桥的名字。

人文荟萃之地

永丰桥横跨阮家洋溪上。这是一座漂亮的石拱桥,桥体由青油石磊筑,因年久石块呈褐色。桥面弓形,桥栏上刻有人物、吉祥纹饰等图案,栏柱立有莲花台、麒麟、狮子、猴子等石雕。南岸的路廊式桥亭,石柱木梁小青瓦,保存完好。古桥始建明代,是西岙村谢氏出资建造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这里的西岙指的是长石西岙,现名光明村,位于阮家洋溪上游。这边青山环绕,风景独好,溪流从村前经过,俗称前门坑。村中谢姓占半数以上,他们是谢灵运后裔。在孔家岭的竹林中藏有一座古墓,碑文介绍,宋代文林郎谢复从永嘉迁过来,是西岙谢氏始迁祖宗。谢复,字初阳,号盖竹(1135.3—1199.9),系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后人。

见我打听王宗沐的坟墓,汛桥中学退休教师谢老师带我来到隔壁的峙山岙,然后在寺前村老人协会张会长陪同下,我们上山探寻古墓。在村西边方向另有小山岙,丘峦平缓圆润隽秀,气象万千。山上树木葱郁,山脚竹影娑婆。东南麓的竹林中掩隐着一座黄墙碧瓦的建筑,额题延封禅寺,据说原址在山腰上,因风水好被选中做了陵园,寺庙便往山下移。古墓早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以前陵园占地几十亩,从山脚到山腰,一路是平整的石板台阶,墓前明堂宽阔,宽大的平台上有许多石翁石狮石马。

王宗沐,字新甫,(1523-1598)。临海城关人,明嘉靖廿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与同官李攀龙、王世贞辈以诗文相交友善,修白鹿洞书院,引诸生讲习于其中。家有四子,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为贡生外,其余皆是进士;本人和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御史兼巡抚,所谓“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巡抚”是也。另有侄子王士性,乃著名的地理学家,著有《广志绎》。

下山来,回首间见群峰连绵起伏,那云锁雾绕之巅,透出浓郁的仙佛之气,两位长者指点说是盖竹山。盖竹山上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九、七十二福地居第二的盖竹洞。

唐朝时就有外国商船停靠码头

从盖竹山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灵江,看到江中行驶的、抛泊的轮船,看到汛桥的晒鲞岩。据汛桥镇政府宣传资料介绍,汛桥渡也叫晒鲞岩埠,早在唐朝时,此地就是高丽、新罗等外国商船的停靠码头。渡口旁小山,高不过几十米,相传渔民将供应客商剩下的鲜鱼加工为鲞,因山体为岩质,山顶较平整,便将鲜鱼晒在上面,久而久之,便唤此山为晒鲞岩。

晒鲞岩下有座小庙叫镇善寺。小庙依崖凌水而建,底层是候船室。旁边就是渡口,水泥埠头伸入江中,上面积满泥浆,看来渡口已停航多时。右边江涂上芦苇已枯黄,岸边闲泊一艘渡船。四周无人,出奇的清静。这段江面约300米宽,时近中午,潮水半涨,浊浪轻轻拍打崖岸,呈现出一幅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来。

汛桥渡属于利丰村。我在村里找到百岁老人姜仁杏。老人家告诉我,利丰旧名石头洋,现与麻车、姜家合称利丰村。往东是道头村。古时候,汛桥出产陶瓷,从长石岭一直到龙角渡头,十几里江岸有许多埠头,曾经是兴旺的商贸区。对岸渡头范村,同一条航线,但那边渡口叫上午渡。据老一辈人说,上午渡创办于晚清,是下洋屿大地主董必芬的先辈办的义渡。董氏先人不仅出资造了渡船,还将几亩田地无偿划给渡工种植,作为工钱。土改时期渡船归村集体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过往客人增加,两岸各置一船,汛桥这边船工叫陈法友;上午渡那边叫翁先桂。

最初的过渡费才一毛钱

我找到了憨厚的老船工陈德金,他热心地带我在渡口和周边江岸转了一圈。路上他告诉我,从三十岁接替父亲的班,他一干就是30年的船工。以前这一带只有汛桥街有集市,各村村民都来赶集,所以渡船生意比较好。

开始船小,木质手摇,过渡费才一毛钱。后来改机动船。80年代后期承包到个人经营。本世纪初,自灵江上架了几座大桥后客流量渐少。开始还有外地人往返两岸到船场工作,后来年轻人都开汽车或骑电瓶车过桥,只有上年纪的老人才乘坐渡船。乘客太少,票价抵不了油费。陈德金感觉自己年纪大了想交班,无奈年轻人不愿学,后继无人,坚持到去年,最终还是停渡了。从他的话语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对渡工职业的感情和留恋。

灵江上工龄最长的渡工

江北是渡头范村,顾名思义,村民以范姓为主。我找到村书记翁先桂了解情况,恰恰他就是渡工,好巧。翁师傅热忱地带我去渡口。埠头没人,斜坡式水泥埠头静静地探入江中。眺望对岸,晒鲞岩埠头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泛出白光。一艘江轮经过,江面掀起层层浪波。此岸江边有座路廊式小庙,房顶上爬满了青藤,露天摆放着香案烛台,没有香火。周边几间民房,有户人家门口一老人在喂孙子吃饭,一条黄狗伏着晒太阳,见我们走过,慵懒地摇摇尾巴。

翁师傅一路解答我的疑问。渡头范又叫峙山,当地流传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位仙人见乡亲们过江困难,便打算在此造桥,他从很远的地方挑来两座山,峙山与晒鯗岩,一放南岸一放北岸,拟作桥墩用,但这时东方已露白,仙人闻见鸡啼声便匆匆离去,只留下两座小山在江边。现在峙山离江岸比较远,大约是江道变窄的缘故。

上午渡的来历,据说是从上五渡演变而来,从峙山去临海,途中有伏龙、两水、下津、中津等渡口,上午渡是第五个,故名。渡头范属于邵家渡街道,以前经济比较落后。近几年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农作物以种植柑橘、大棚蔬菜、草莓为主。村内有造船厂和其他小企业,富裕劳力基本上到企业上班,多数家庭还靠出租住房增加收入。

翁师傅说,他一生的青春年华大多奉献给了渡船事业,从29岁开始,今年65岁,一直坚持了36年,是灵江上工龄最长的渡工,亲眼目睹了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十年前灵江水可以饮用,船上做饭可以直接舀江水,明矾搞一下就能用。翁师傅热爱渡船事业,工作兢兢业业,几十年来从未出过安全事故,很用心地为大众服务,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无不知晓他,都视他为朋友。所以一生过得平安幸福,两女儿女婿都是公务员。我赞叹说,造桥铺路大有功,您坚持渡船工作几十年,功德无量!

翁师傅在村里担任书记有23年了,这一届主动让贤。他热心为群众办实事,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书记,乡亲们都夸他是个好人,深得爱戴和信赖。2018年邵家渡街道评选“和谐好家庭”活动中,翁先桂一家得了很高的荣誉,事迹登报表扬,发文“官品源于人生,清廉来自家风”广为宣扬,成为一方佳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江这条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灵江人,他们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传承永恒。

戎怡 文/图

2021-05-11 汛桥渡:临海黄岩古驿道必经之路 2 2 台州晚报 content_112431.html 1 3 唐朝时就有外国商船停泊做买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