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如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藏品承载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藏”字笔画繁复,一撇一捺藏天下之大;“品”字三口合一,口口相传品人生百味。作为藏品,它自有物质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意义。
一件藏品栉风沐雨来到收藏家手里,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一方面,它历经风霜雨露,岁月山河,厚重的历史赋予它无上的价值;另一方面,它流转在世人之间,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讲述着时代的故事。
台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椒江收藏分会会长蔡希先生丰富的钢笔收藏,被国家级收藏导报整版报道,浙江电视台鉴宝栏目、匠心中国栏目二次专题采访,他本人也被谓为“中华藏笔第一人”。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蔡希的钢笔世界,与他聊一聊钢笔收藏背后的故事。
始于父代对藏笔的热爱
蔡希的“蔡府百年艺术馆”,陈列着蔡家三代藏笔万支,每一支都有出处、有记录、有历史、可追溯,传承着蔡家百年的家风和文化。
蔡希的第一支钢笔,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父亲在上海经商时买的一支二手的派克金笔。蔡希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彼时,钢笔还是很稀缺的用具,如果家里有一支派克金笔,那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当时一支派克金笔,花费了我父亲18块银元。要知道,那个时候齐白石的一幅画也不到10块银元。”蔡希说,他对藏笔的热爱源于他的父亲,“父亲是个老先生,我们老家在东门,那个时候别人称呼我们家,说的都是东门‘蔡先生’家。”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就开始了钢笔收藏。”蔡希说,正因为如此,他将自己展馆的名字叫作“蔡府百年艺术馆”。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少有家庭会要求自己的孩子练习书法。蔡希的父亲在上海经商,家境还算不错,为此,一直注重文化修养的父亲,就要求他每日练习书法。
一撇一捺皆成文章
“我从5岁开始学书法,现在有些人学书法功利性很强,我当时学习书法,单纯是遵从父亲的教导,慢慢地爱上了书法。”蔡希说,练习书法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
首先要净脸洗手,将身上的风尘都洗干净以后,才能进入书房。再是磨墨,“磨墨也有讲究,往墨石上加水以后,要向一个方向慢慢地磨,不能急躁。”
醉心书法,自然会与笔结下不解之缘。蔡希说,只有精通书法,才会懂“墨性”,“没有写过字的人是不能明白的,我后来搞钢笔收藏,也是得益于自己几十年的书法经验,才没有走偏。”
横竖撇点捺,是最基本的文字笔画,蔡希每天都要练8小时。最开始的时候,一天只写“一横”。一天只练习一个笔画,一练就是好几天,今天写一横,明天练一捺。看似简单的练习,却要反复练习一整天,晚上再由父亲检查。正是如此,蔡希有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起,蔡希就负责班级的黑板报;上三年级后,学校的黑板报也由他负责;到了初中,他为大陈岛一家商店写下“国营大陈岛百货商店”9个字,是大陈岛第一副招牌。
工作以后,蔡希在政府部门担任秘书工作,“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工作基本都在同钢笔打交道。”蔡希回忆,当时他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写书面材料以及会议记录。
有一次,会议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所记录的会议内容足足写了100多页纸。“当时我的手早已写得麻木,一整支钢笔的墨水很快就写完了,墨水灌了一次又一次。”
钟爱百年古董金笔
少时父亲购买的那支金笔,在蔡希的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当时浙江一亩田地大约十几块银元,18块银元买一支金笔,真是很贵很贵。父亲非常珍爱这支笔,不让我随意碰触。”蔡希说,那时候自己才五六岁,站在一边,静静地注视着父亲行云流水般的书写,心里甚是羡慕。也正是儿时这段“只能看、不能碰”钢笔的经历,让他开启了收藏钢笔之路。
记者走进蔡希的“蔡府百年艺术馆”,看到一排排玻璃展柜陈列其中,里面展示着一支支价格高昂,纪念意义非凡的钢笔。蔡希收藏钢笔,一开始是将自己用过的、有收藏价值的钢笔都留下来,再有意识地买一些。在“蔡府百年艺术馆”里,近万支不同时代、不同品牌的钢笔汇聚一堂,许多已经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董金笔,存世量很少。
“这支笔是派克1号,年份比较早,是1891年派克公司刚刚成立时生产的第一批钢笔,这种笔非常稀有,现在国内仅有的一支,就是这一支。如果你想看到其他的派克1号,得去派克总部。”蔡希指着其中一支钢笔向记者介绍。只见这支派克1号的笔身仍有着温润的金属光泽,历经百年保存得依然很好。
“这支是我目前收藏过最小的钢笔,只有3.5厘米长,相当于半截牙签。”蔡希说,这支钢笔曾经是欧洲一位银行行长使用过的签名笔,只用来签名,小小的笔身极为便携,平时随身放在西服口袋里。
“这是一支笔尖可以抽拉的钢笔,这支笔最特殊的地方在于笔尖有两层,可以进进出出,进行调节,世界上就它这一种。”
……
记者留意到一支造型十分奇特的鹅毛笔:笔体硕大,金属质地,外形就像一根巨大的鹅毛。蔡希说,这是英国皇室曾经用过的,手工雕刻的蘸水笔。“这种笔,由鹅毛制成,一只鹅摘取翅膀上五根鹅毛加工而成,那个时候英国的鹅毛笔都是加拿大鹅运到英国摘取鹅毛的。”
为钢笔收藏费尽心思
蔡希说,自从有了第一支钢笔,他就开始收藏各种各样有意思的钢笔,最钟爱金笔,此外任何有纪念价值的、古老的、好看的……只要看对了眼,最后都成了他的藏品。为了寻找值得收藏的钢笔,蔡希走南闯北,奔波在各座城市。
那个时候,上海是生产钢笔的主要基地。蔡希还记得,数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他到上海搜集钢笔,路过一家古玩店,发现这家店整个橱窗里都是钢笔,但是古玩店并没有开门,蔡希一直等到天黑才抱憾而归。
蔡希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又来到了这家店。遗憾的是,老板仍然没来开门。那天雪下得很大,后来他托人帮忙,终于联系上了老板,蔡希如愿买下了店里的钢笔,“后来我又来了好几次,差不多把店里钢笔给买空了。”
还有一次,一位中国台湾的收藏家展示了一支有着百年历史的天鹅牌贝母金笔,蔡希对此一见钟情,便联系收藏家想要购买。“但是那个收藏家也很珍视这支笔,我跟他软磨硬泡了大半个月,他依然不愿意忍痛割爱。”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月,那位收藏家终于被蔡希的诚意打动,将这支贝母金笔转给了蔡希。“对方一再强调,如果我哪一天想要卖掉这支笔,一定要卖给他。”
在蔡希看来,钢笔的收藏也是一种传承。“这么多支钢笔,我一支都不会卖。”蔡希说,他要将钢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钢笔收藏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厚重,不能将世俗的金钱欲望强加于历史文化之中。
记者 王琛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