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棉花娃娃梳妆打扮、过生日、还要带它出街……

最“幼稚”的玩具 为何让年轻人停不下来?

在商场的潮玩店里,棉花娃娃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手账、咕卡……近年来,小众爱好接连在年轻人中“火出圈”。记者注意到,如今走红网络的还有一种名为棉花娃娃的玩偶。2个月前,“带棉花娃娃到海底捞过生日”的话题引发热议,也让这一小众消费品走入大众视野。

日前,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潮玩店,也见到了棉花娃娃的身影,不仅种类繁多,还有不同的成套娃衣和配饰售卖,受到不少“00后”“95后”的青睐。小小的棉花娃娃,究竟有何魅力?

棉花娃娃升级为潮玩“顶流”

棉花娃娃,通俗来讲就是用棉花做成的人形娃娃,“身高”多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一般长着一张可爱圆脸。购买后,玩家可以天马行空地DIY,给棉花娃娃化妆、搭配服饰,甚至“盖”房子。

起初,棉花娃娃作为粉丝文化的衍生品出现。国外有粉丝以自己的偶像为原型制作了棉花娃娃,这在饭圈掀起了粉丝自制偶像棉花娃娃的风潮。

后来棉花娃娃进入中国市场,逐渐演变成有属性娃娃和无属性娃娃。前者流行于饭圈,对应某个明星或角色;后者则是原创形象。

棉花娃娃还有着自己的“圈内专业术语”。娃娃持有者被称为“娃妈”,娃娃的衣服被称为“娃衣”,不带衣服的娃娃被称为“裸娃”……

棉花娃娃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养娃群体”。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12月5日,微博超话“棉花美娃娃”内有148万粉丝和380.3万个帖子,在超话社区“潮玩周边”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小红书平台,棉花娃娃相关笔记超159万篇,商品超10万件。

“00后”“95后”成购买主力军

提到棉花娃娃,不少“娃妈”都会想到线上的微店、闲鱼、淘宝等电商平台。事实上,棉花娃娃早已火到线下。日前,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潮玩店,均发现了棉花娃娃。而这些店铺的选址往往在大型商超。

12月4日,记者就在椒江青悦城的一家潮玩店看到,二三十个棉花娃娃被整齐摆放在门口附近的一个货架上。娃娃的发色有10多种,包括黑色、蓝色、紫色、绿色等,表情也不相同。往里走,还有好几个货架也摆放着棉花娃娃,或者是娃衣、配饰等。

在椒江另外一家大型综合体的一家潮玩店,同样摆放着棉花娃娃,部分是“裸娃”,大多数则是穿着“娃衣”成套销售。从标价来看,娃娃“身价”在20元至200元上下。店员小程告诉记者,除了娃娃,店内还有单独的娃衣出售,搭配皮筋、发夹、项链等配件,售价几十元至百元不等。

“喜欢棉花娃娃的都是女生,年龄跨度还挺大的,有小学生也有上班族。”小程介绍,购买棉花娃娃的主力军是“95后”和“00后”的年轻女孩。

“我家孩子读初一,已经买了二三十个棉花娃娃。”路桥的阮女士说,女儿自从入坑“娃圈”后,一个月总要买上两三个,“大多时候都让我在网上下单,偶尔在实体店看到中意的,也会入手。”

富养“娃”挺费钱

养一个棉花娃娃,能花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娃妈”徐婼涵的回复是:上不封顶。

徐婼涵在椒江一家电商企业做美工,平日里也接点私活,算一算月收入有1万多元。用徐婼涵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要富养‘娃’,每月的伙食费就都进去了。”

进“圈”后,徐婼涵陆陆续续买了10多个棉花娃娃、15套娃衣,花费超过2000元。“我花的不算多。”徐婼涵说,有些“娃妈”会改娃,加装骨架、化妆等,这些都得花钱。高级玩家还会给“娃”买家具,打造一个有床、沙发、休闲娱乐区的房间,“有的需要上百元。”

徐婼涵告诉记者,有些热门的娃娃还会涨价,“例如一款有属性的棉花娃娃刚开卖时价格不到百元,后来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到500多元。”

除了买现成的,有些“娃妈”还会定制棉花娃娃、娃衣,价格也不便宜。记者查询到,电商平台上有多家可接单生产棉花娃娃的厂家或手工工坊,定制价格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娃妈”们对棉花娃娃的爱,撑起了超10亿元规模的娃圈经济。根据微店此前发布的《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棉花娃娃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大关。今年5月,清渠数据联合天下网商发布的《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近一年小红书兴趣圈层笔记“娃圈”互动量同比增长近200%,“娃衣”消费金额同比增长超146%,平均购买单价同比增长超32%。

养棉花娃娃,要理性

看似普通的棉花娃娃,为何能赢得年轻人喜欢?记者梳理注意到,解压、社交是“娃妈”们分享棉花娃娃提到较多的关键词。

“娃娃长得好看、可爱。我会把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给它们梳妆打扮。换季了,再买不同娃衣。工作的时候,我会随机带一只娃娃,陪我上班。周末休息时,我也会带着娃娃出门逛街、打卡餐厅。”徐婼涵说,娃娃给她带来陪伴感和情感慰藉。

“一开始,我对女儿买棉花娃娃这事并不赞成。后来我了解到,她们班上不少女生都在买,就转变了态度。”阮女士说,棉花娃娃是女儿和同龄人社交的话题,也有助于她们母女间增进感情,“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和女儿一起给娃娃做发型,购买娃衣搭配。”

也有不少家长对自家孩子养“娃”持反对态度。“养棉花娃娃挺‘烧钱’的,我比较担心孩子会养成过度消费的坏习惯。”周茜有个女儿正在读高中,房间里堆了三四十个棉花娃娃,都是女儿拿零花钱买的。周茜还担心,女儿过度沉溺其中,会影响学习。

入手需谨慎,小心有“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娃妈”选择线上定制或交易棉花娃娃,其中存在一定风险。

徐婼涵介绍,网上定制或交易棉花娃娃时,商家大多要求提前预付全款并确认收货。这就导致“娃圈”不时出现商家收到货款后“跑路”的情况。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查询到,多个消费者曾在支付后以商家虚假发货并“跑路”为由投诉微店平台。

对此,记者咨询了浙江海贸律师事务所的曹理尚律师。他建议,在网上消费时,消费者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选择商家时需谨慎,应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商家,并尽量选择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方式,以免被骗。

“棉花娃娃作为一种潮玩玩具,近年来在一些年轻人中间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玩具种类繁多、外观可爱,迎合一部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同时,棉花娃娃也是一种陪伴型玩具,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放松的感觉。”但在曹理尚看来,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棉花娃娃,既要欣赏它们的美学价值,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记者 邱琳敏 文/图

2023-12-07 给棉花娃娃梳妆打扮、过生日、还要带它出街…… 2 2 台州晚报 content_189272.html 1 3 最“幼稚”的玩具 为何让年轻人停不下来? /enpproperty-->